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生舞台 > 创业课堂 >

大学生创业注意:除了有勇气还要有团队的优势互补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8-08-20 浏览次数:

 

  又到求职季,又有很多人冲动着,试图一毕业就当老板,自己给自己打工。创业真就那么容易?

  全力以赴地去参加一次“挑战杯”,经历从事科技创新的跌宕起伏,只有那些成为“过来人”的大学生方才明白,功败垂成很多时候并不依赖于象牙塔里的创意,而是一种不断应对“意外”的坚持和勇气。

  上海开往大连的火车上,康乐不时被过往的列车员关注,因为他手里舞弄着一把明晃晃的大钳子。

  康乐,同济大学医学院硕士研究生,正在上海东方医院心脏外科实习。此行大连,为的是参加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康乐团队发明的那把大钳子——腔镜手术腔内打结持针钳,后来摘取了一等奖。但对康乐来说,比起手中的奖杯,整个参赛过程让他收获更多。

  迟到了三年的“挑战”?

  很多“菜鸟”刚投身科创时很容易栽跟头:有一点自己的想法,去查查文献资料,发现别人早已开始研究甚至都制成产品了。怎么办?

  “2010年10月28日,那是我第一次在同济医学院参加学校‘挑战杯’答辩。”这个日子,康乐记得很清楚。因为去参赛的这个项目,他酝酿了整整3年多。

  大三时,还在大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就读的康乐,有一天翻看着《外科学》这本所有医学生都要“啃”的教科书,无意间停留在“胆囊疾病”一章。书中提及腹腔镜下的胆囊切除术,在术后缝合阶段,临床上最常使用的器械是钛夹。

  做腔镜手术时,外科医生一般会在病人的身体上开三个锁眼大小的切口,插入细小的光源、摄像机和外科器械。医生通过传输到监视器中的图像,在体外引导、操作外科手术器械,实施手术。

  作为一种专业的腔镜手术器械,钛夹的功能有点像“订书机”。假设一位病人的胆囊被切除,医生要让胆管闭合,就得用上钛夹。可跟订书机里装有钉书针一样,只要用了钛夹,病人体内就会留下一个金属夹子。

  “使用这种一次性材料,病人要自己埋单。不仅如此,金属夹子在病人体内有脱落的风险,会造成新的感染。”这是康乐对于钛夹的一点“成见”。

  但那时,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医学生的本科生涯,很多时间就是在记背知识点和参加考试中度过的。考试、考研压力,挤压着康乐的科研热情和时间。直到2010年,如愿考上同济大学医学院、开始攻读硕士学位后,康乐看到校园里张贴的大学生“挑战杯”海报,才回想起了自己当年的灵光闪现。

  按照康乐最初的设想,在微创手术中,要让病人的体内切口闭合,除了用钛夹之外,传统的针线缝合技术也应该可以胜任。从病人的利益考虑,针线缝合相较于钛夹,手术产生的费用要低廉得多。

  去图书馆查阅国内外的资料,康乐发现,3年前出现在他脑海中的创意,眼下已经没有一点新意——国外不少医疗器械厂家开发了一种名叫“推结器”的专业手术器械。实施腔镜手术时,医生可以在病人的腔外缝线打结,然后通过腔镜套管将滑结推入病人腔内。不仅如此,国内的一些医院已经在微创手术中引进并实施这种技术。

  康乐又仔细想了想:对医生来说,推结器或许也不是最佳的选择。腔外打结再推进腔内,毕竟是两个动作。有没有可能“合二为一”?

  顺着这一思路,康乐确立了参加“挑战杯”的新课题:发明一种新型的腔镜手术腔内打结持针钳,医生在做微创手术时用上这种器械,就可以方便地在病人体内完成多次连续打结动作,闭合内组织。

  组团最讲究优势互补?

  本以为组队时已集结了最“牛”的精英,可一旦科研项目开始了,才恍然大悟,“三个臭皮匠”的知识加在一起,还是不够用!

  从创意到课题,康乐很快意识到一件事:医生虽然经常使用手术器械,对它的性能很了解,但一旦要去改良,简直是在为难自己——手术器械这类精密仪器的设计,涉及很多医学生压根不懂的机械知识。康乐能“抓”到的最佳帮手,是本科时的同学、在同济医学院读研的任小丹。“任小丹点子很多,我想不到,她能想到。”最重要的是,康乐信任任小丹——只要康乐一“吆喝”,任小丹就有一种赴汤蹈火在所不辞的执行力。

  “设计一种新的医疗器械,必然要看图纸、画图纸,肯定得找有专业背景的同学加盟。”任小丹很快向康乐推举了室友——在同济大学设计与创意学院专攻工业产品设计方向的李佳。

  任小丹这才发现学校安排寝室的妙处:不同学科背景的学生被随机安排住在一起,无形中为跨学科合作提供了可能。

  不过,当最初的一张二维产品设计图顺利出炉,并要转换为一张三维立体图纸时,康乐和两位“女将”又开始面面相觑:三个人的知识全部加在一起,还是不够用。

  “同济有机械学院,我感觉那里应该有人可以帮忙。”康乐怀揣自己的手术持针钳设计图,“闯”进了机械学院。表明来意后,一位教授热情地推举自己的研究生帮助康乐团队画三维立体图。

  今年6月,康乐团队的这一项目迎来了阶段性胜利:在学校的选拔中,他的创意设计成功入围“挑战杯”上海赛区选拔赛。

  可比赛越往后,竞争也越激烈。早在参加校级“挑战杯”选拔赛时,一些谨慎的评委就针对这个项目提出过一些批评性意见:腔镜手术持针钳理论上很可行,但拿不出实物,总是难以让人信服。

  很显然,要继续参加全国“挑战杯”角逐,至少要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样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