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法规常识 >

如何做一个守法、懂法的学生?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5-04-16 浏览次数:

 

新学期伊始,我们怀揣梦想与期待,踏上了新的学习旅程。在这个充满希望的季节,我们不仅要为学业加油,更要为做一个守法、懂法的学生而努力。让我们一起探索如何将法律知识融入日常生活,成为遵纪守法的好学生。
开学季,我们再次相聚在熟悉的校园,迎接新的学期。这个季节充满了希望与梦想,我们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开始了新的学习旅程。在这里,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更要学会遵守法律法规,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让我们一起探索法律知识的奥秘,让它们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指南。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我们不仅迎来了新的学期,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其中之一便是如何在校园生活中做好自我防护,同时成为一名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让我们共同探讨这个话题,让法律成为我们成长道路上的坚实护盾。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律的世界,了解一些关于校园生活的法律常识。

父母在校园生活中的法律责任

在校园生活中,父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他们承担着多项法律义务。首先,父母有责任确保孩子接受义务教育,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其次,他们还需为孩子提供必要的生活保障,如物质支持和精神关怀,以确保孩子能够健康成长。此外,在孩子遭受校园欺凌或侵犯时,父母有责任及时采取行动,保护孩子的合法权益。总的来说,父母在校园生活中,不仅是孩子的监护人,更是他们成长道路上的法律守护者。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必须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责任和抚养义务,严禁虐待、遗弃未成年人,同时也要避免对女性未成年人和有残疾的未成年人存在歧视。溺婴、弃婴的行为更是被明文禁止。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充分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确保适龄未成年人按照国家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迫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在教育未成年人方面,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以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和适当的方法进行,引导未成年人参与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并积极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等不良行为。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强迫未成年人结婚,也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若父母或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应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如何防范诈骗?

关键在于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常见诈骗方式

冒充“班主任”“学校领导”“学校同学”等特殊身份进行欺诈。
假借“充值返利”“购买游戏装备回扣”“内部优惠活动”等名义,以小博大,诱骗消费者。
声称“介绍赚钱工作”“点赞转发即可分红”等,吸引不明真相者上钩。

防范诈骗措施

增强防诈骗意识,遇到自称班主任、学校领导、学校同学的,务必与老师确认情况,或告知家长。
避免贪小便宜,对不熟悉的人所承诺的利益,需冷静分析,谨慎行事。
在网络学习时,务必保护好个人隐私,避免在网络上随意泄露真实信息。

**未成年人犯罪应负哪些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犯罪的刑事责任划分如下:

年满12周岁的未成年人,若犯下故意杀人或故意伤害罪,导致他人死亡,或以特别残忍的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且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将承担刑事责任。

年满14周岁的未成年人,若犯下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等罪行,将承担相应的刑事责任。

年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若触犯刑法,将与成年人一样承担刑事责任。但若犯罪时未满18周岁,则应依法从轻或减轻处罚。

对于未满16周岁且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人,将责令其父母或其他监护人进行管教;在必要时,还将依法进行专门矫治教育。

别让孩子离开家长视线。

家长因工作、临时有事或与他人聊天时,可能会暂时疏忽对儿童的照顾,这时孩子们可能在道路上自由玩耍,或在商店门前奔跑,甚至突然冲出道路,极易发生意外。因此,外出时,家长务必保持警惕,确保孩子始终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绝不能让孩子独自在外逗留。

马路上切忌打闹玩耍。

家长需向孩子明确指出,马路并非玩耍的场所。在行走过程中,孩子们应避免在人行道上追逐打闹,以防因失控而冲出马路,与过往车辆发生碰撞。过马路时,务必提前观察路口情况,谨慎慢行,避免“飞奔式”过马路。

远离停车区域。

家长应教育孩子不要在停车场内玩耍,因为驾驶人在汽车驾驶座上可能因视线受阻而形成视野盲区,从而引发意外。

上下公交车时不要乱跑。

公交车站是盲区事故的易发地点之一。由于站台前后车流人流密集,且受站牌遮挡影响,若有行人突然从站台冲出,将十分危险。因此,家长需教导孩子在乘坐公交车时注意观察站台前后情况,确保安全后再通行,下车后也应避免从车头穿行。在等待公交车时,切勿追逐打闹。

家长停车要规范。

当家长接送学生时,应遵循学校指定的接送地点和停车秩序,将车辆有序停放,并在完成接送后迅速离开,以免阻碍正常交通。若选择骑行电动自行车或摩托车接送学生,家长和学生都应自觉佩戴安全头盔以确保安全。

未成年人严禁骑乘电动车、摩托车。

家长应为学生选择安全有保障的上下学交通方式,特别是在恶劣天气条件下需加强交通事故预防措施。为保障学生安全,建议家长亲自接送孩子上下学,并严禁12周岁以下学生骑自行车和16周岁以下学生骑电动车上下学。

“游戏限玩令”与“防沉迷系统”能否被绕过?
不久前,腾讯游戏、网易游戏以及米哈游三家知名游戏公司,共同发布了关于2023年暑假期间未成年人游戏限玩的公告。公告中强调,未成年玩家应合理规划游戏时间,避免沉迷。经过详细计算,暑假期间未成年人实际可玩游戏的时间仅为26小时,具体为每周日的20时至21时。其余时段,游戏平台将对未成年人实施禁玩措施。

值得注意的是,试图规避防沉迷系统的行为存在重大风险。《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规定,国家将建立统一的未成年人网络游戏电子身份认证系统。游戏服务提供商必须要求未成年人使用真实身份信息注册并登录游戏。同时,这些服务提供商还需根据国家的相关规定和标准,对游戏产品进行分类,明确适龄提示,并采取必要的技术手段,确保未成年人不会接触到不适宜的游戏内容或功能。

游戏充值是否可退,需视具体情况而定。

未成年人给游戏充值问题屡见不鲜,每年都有不少“熊孩子”因此成为新闻焦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其进行的游戏充值行为是无效的,家长有权要求游戏平台返还。而八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他们可以适当地进行游戏充值,但大额充值需经家长同意或追认,否则该行为无效,家长同样有权向游戏平台申请退款。若家长对未成年人充值游戏不知情,需提供证据证明注册或使用账户时为未成年人所为。此外,未成年人在暑期网上冲浪时,还需警惕网络环境中的各种“毒害”,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避免受到不良影响。

并非所有游戏都适宜未成年人玩耍。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十五条第一款明确规定,网络游戏在经过依法审批后方可运营。同时,对于那些包含低俗、不良信息的游戏,必须予以坚决删除。家长作为未成年人的监护人,有责任对游戏内容进行严格把关和深入了解,而未成年人自身也应当学会辨别游戏内容的适宜性。

警惕“少儿不宜”内容

随着网络游戏的普及,越来越多的未成年人成为了游戏玩家。然而,并非所有游戏都适合未成年人,一些游戏中可能存在低俗、暴力等不适宜的内容。这些“少儿不宜”的内容不仅可能对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还可能引发社会问题。因此,我们需要保持警惕,共同抵制这类不良游戏内容,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安全的网络游戏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六十八条明确规定,制作、运输、复制、出售、出租淫秽物品,或利用计算机网络、电话等通讯工具传播淫秽信息,都将受到严厉处罚。情节严重者,可处以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同时,对于网络漫画、小说中存在的暴露、性挑逗等不适宜未成年人阅读的内容,我们应坚决抵制,共同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健康的网络环境。

抵制不良网络行为,共建清朗网络空间

在网络时代,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传播者。然而,网络并非法外之地,不良的网络行为不仅会损害他人的权益,也会破坏网络生态的平衡。因此,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警惕,远离淫秽色情等违法信息的传播,共同抵制“键盘侠”行为,营造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环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二十四条明确规定:民事主体享有名誉权,任何组织或个人都不得以侮辱、诽谤等方式侵害他人的名誉权。名誉是对个人品德、声望、才能及信用的综合社会评价。在网络空间中,未成年人拥有自由表达的权利,但我们必须铭记,“互联网并非法外之地”。因此,我们应共同努力,共同维护一个清朗、健康的网络空间,确保网络生态的和谐与纯净。

勇敢向校园欺凌说“不”

校园欺凌是一种严重的社会问题,它不仅对受害者造成身心伤害,还破坏了校园的和谐氛围。面对校园欺凌,我们应当时刻保持警惕,勇敢站出来说“不”。我们要学会保护自己,同时也要关心和帮助身边的同学,共同营造一个和谐、友善的校园环境。
学生欺凌,指的是发生在学生之间的故意或恶意行为,通过肢体、语言或网络等途径,对另一方实施欺压、侮辱,导致其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精神损害。其常见表现形式包括殴打、辱骂、诽谤、恐吓、孤立排挤同学以及毁坏同学财物等。
相关法律

学生欺凌是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不仅影响受害者的身心健康,也威胁着校园的安全与和谐。为了有效应对这一问题,各国和地区都制定了相应的法律法规。这些法律不仅明确了学生欺凌的定义和构成要素,还规定了相应的处罚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旨在为受害者提供法律保护,同时也对施暴者进行惩戒和教育。通过这些法律的制定和实施,我们期望能够营造一个安全、和谐、尊重的校园环境,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

相关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有多条法律条款涉及校园欺凌相关行为。例如,第二百三十四条明确规定了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罚措施,包括有期徒刑、拘役或管制,以及致人重伤或死亡的更严厉处罚。此外,第二百六十三条和第二百三十九条分别针对抢劫和绑架行为作出了相应的处罚规定。

应对措施

同学们应当时刻保持自我保护意识,遇到欺凌情况时保持冷静,尽可能拖延时间以争取求救机会。
面对校园欺凌,要勇敢站出来说“不”,并立即向老师和家长报告,避免独自承受身体和心理上的伤害。
提升辨别校园欺凌的能力,既避免成为受害者,也不参与成为“欺凌者”。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要基础。愿每一位同学都能在校园中享受到安全、和谐的教育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