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的择业心理问题与调适
出于良好的自身素质及社会的宠爱,大部分毕业研究生能比较顺利渡过特殊的择业心理期,寻找到满意的就业单位,但仍有相当比例的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各类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如果不帮助他们及时调适,他们的择业以及就业后环境适应、作用发挥都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一、毕业研究生择业的主要心理问题
相当多毕业研究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各种原因出现各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心理障碍,这些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他们的择业和今后的发展。
1.孤傲、“怀才不遇”心理。
多数毕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表现为此类心理。这类毕业研究生因学历较高,自视“满腹经纶”,好高骛远,期望值过高,以幻想代替现实,让用人单位望而生畏、不敢录用。倘若遇到困难未能如愿就垂头丧气,情绪一落千丈,产生失落、抑郁等消极心理现象:或抱怨现实太落后,英雄无用武之地;或怨恨生不逢时;或埋怨世上无伯乐,自己“怀才不遇”。有这种心理的毕业研究生往往四处碰壁,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2.恐惧焦虑心理。
经调查发现,产生恐惧焦虑心理的,主要以自身素质较差,或生理有缺陷,或专业不理想的毕业研究为主;在本硕联读或硕博联读从学校到学校,未参加过就业活动的研究生中比例更高些。他们所忧虑的主要问题是:自己的价值与家庭的期望能否实现?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且工作环境又好的单位?自己认准的单位能否选中自己?自己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实力,包括导师的人际关系、社会活动能力?到底该选择哪个单位才不至于造成“千古恨”?这种心理恐惧和忧虑使他们的精神负担沉重,整日惴惴不安,不仅不能积极地择业,甚至学位论文的研究也法正常进行。
3.自卑依赖心理。
一些自身素质不理想,或者对自身缺乏正确评价,或者在择业中遭受过失败的毕业研究生容易产生自卑心理。自卑是一种缺乏自尊心和自信心的表现,常和依赖心理交织在一起。它容易导致悲观失望、忧郁孤僻等不良情绪,过度自卑者还会产生精神不振、消极厌世等心理,严重阻碍了自身聪明才智的正常发挥。有自卑心理的研究生总觉得自己“技”不如人,矮人一头,在求职过程中表现为胆小畏缩, 不敢主动与用人单位联系,招聘中也不能很好地表达自己。与自卑相联的是依赖心理,择业中缺乏独立意识与进取精神,依赖性强,把择业自主权推给他人,依赖导师、家人和他人。
4.怯懦消极心理。
怯懦是一种胆小、脆弱的性格特征。个别毕业研究生在求职过程中过于怯懦被动,有一种“丑媳妇怕见公婆”的心理。面试时局促不安,不是面红耳赤就是语无伦次、答非所问,或者谨小慎微,怕问题回答不好会影响自己在用人单位代表心目中的形象,以至于不敢放开说话,该表达的不能表达。这种怯懦心理多见于一些女生或性格内向、抑郁气质类型的毕业研究生。
二、毕业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调试
毕业研究生择业心理问题的调试可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的途径和方式展开:
(一)作好充分心理准备
1.自我静思,确定适当的职业目标。
自我静思又称自我反省,即面对各种矛盾和冲突、冷静、理智地进行思考,了解自己,找到自我的确切位置。确立职业目标需要考虑各种因素——社会、家庭、专业等等,其中还包括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往往被忽视的因素——个体心理因素。其实,所谓适当的职业目标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符合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即是否符合自己兴趣、能力、气质、性格等非智力个性心理因素。
2.正确认识自我,增强择业的自信心。
正确认识自我就是既不可过高地评价自己,也还要过低地评价自己,使自己既不要产生自傲心理引起用人单位反感影响择业,也要避免产生自卑心理失去机会。正确认识自我要注意:一是重新评价自我,包括重新分析自己现状、自己的长处与短处、自己的优势与劣势;二是积极地塑造自我,现代技术更新同新月异,对从业人员要求全面,因而在读期间和择业期间都应该及时“充电”,不断拓展知识面,提高各种技能,塑造出一专多能的“新我”。
(二)全面掌握择业技巧
毕业研究生的心理问题形成,部分原因是由于不了解或没掌握就业的具体方法和技巧,以致到处碰壁导致的,因此全面掌握择业技巧就非常必要了。第一要广泛收集就业信息,扩大就业视野,在竞争中取得主动权,减少盲目性,不失时机地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第二要遵守就业法规,利用政府的就业方针、政策、法律、法规保护自己以防止遭到不必要的惩罚,造成心理问题;第三是学会自我推荐,掌握自我推荐的策略,写好求职自荐信;第四掌握面试技巧,注意形象设计的训练应对技巧。
(三)及时排解心理障碍
毕业研究生在择业前或择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将削弱其就业竞争力,影响其择业的正常进行,因此有必要通过以下几种途径及时加以排除:
1.调整认知偏差,建立合理的认知系统。
有些毕业生在择业中出现心理问题,完全源于认知偏差,例如:“我一定要比别人好”、“我非到XX单位不可”、“我的工作不理想完全是XX的缘故”、“我天生命不好”…… 这些不合理的认知自然会造成思维紊乱,并导致情绪困扰。因此必须及时加以调整,建立合理的认知系统。
2.完善心理防御机制,及时调控情绪。
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产生一般都有一个过程,一些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由于遇到各种困难或挫折会产生一些消极情绪,这些消极情绪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产生心理问题。及时调控情绪的最有效的方法是运用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①合理宣泄。因挫折造成焦虑和紧张时,消除不良情绪最简单的方法莫过于“宣泄”。较妥善的办法就是向朋友、老师倾诉,一吐为快。也可以打球、爬山,参加大运动量的活动,宣泄情绪。但宣泄应是适度合理、无破坏性的。
②适当转移。当不良情绪不易控制时,可以采取迂回的办法,把情感和精力转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如学习新知识技能,参加有兴趣的活动,利用假期郊游,使自己没有时间和可能沉浸在不良情绪中,以求得心理平衡,保护自己。
③自我慰藉。自我慰藉实质上是自我辩解。人不可能事事顺心,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已尽了主观努力仍无法改变时,可以说服自己适当让步,不必苛求,找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理由以保持内心的安宁,承认并接受现实,以求解脱。
④社会比较。人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存在。毕业生要正确的自我定位,不妨与社会上其它人,特别是与自己条件类似的人比较一下,也可以寻找一个客观的参照系,通过对别人的态度以及自己参加社会活动结果的分析评价和认识自己。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评价与所获得的各种比较信息基本一致,那么他的自我认识就比较客观。
⑤理性情绪法。人有理性与非理性两种信念,这些信念指引下的认识方式会左右人的情绪。人的不良情绪的产生根源来自人的非理性观念。消除不良的情绪就要设法将人的非理性观念转化为理性观念。要分析自己有哪些消极情绪,从中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出相应的非理性观念,并对其进行挑战、质疑和论辩,同时对比两种观念状态下个人的内心感受,鼓励自己向理性观念方面转化,从而有助于排除不良的情绪。
(四)积极参与心理咨询
部分毕业生如果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单靠自我调适不见效,可求助于心理机构。例如过分的焦虑心理、抑郁心理、就业恐惧心理等,一般需要咨询员的帮助下按一定的方法进行调适,否则就有可能发展成心理疾病。有了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不要害怕紧张,要相信自己通过咨询能够排除障碍,即使是心理疾病也可以通过治疗得到痊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