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归博士留学学汉语言,高校引进“水学历”争议几何?
最近,山西太原的一所高校因为一条招聘公示被推上了风口浪尖。事情是这样的:学校打算引进10名博士,结果大家一看名单,9个人都是从东南亚的大学拿的博士学位,专业里居然还有人在菲律宾学汉语言文学。网友瞬间炸锅了,有人调侃:“中国学生跑到外国学中文,这画面也太魔幻了吧?”更有人翻出两年前湖南邵阳学院花1800万引进23名菲律宾博士的“前科”,直呼:“这年头,‘水学历’都成产业链了?”
一、“汉语言博士”跑到菲律宾读?
事情刚爆出来的时候,不少网友的第一反应是:“学汉语言为什么要去菲律宾?”毕竟,中文是我们的母语,国内顶尖大学的中文系在国际上也是响当当的。可名单上这位博士的毕业院校——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别说全球排名了,连菲律宾本地人都不一定听说过。有网友挖苦道:“这就像去法国学做川菜,去意大利学包饺子,纯属‘反向留学’啊!”
其实,类似的“迷惑操作”早有先例。2022年,湖南邵阳学院为了升级成大学,一口气砸了1800多万,把23名本校老师送到菲律宾同一所大学读博士。这些老师原本都是硕士,回国后摇身一变成了“海归博士”,每人还拿到了84万的安家费。当时就有教育专家吐槽:“这哪是培养人才,分明是批量生产学历!”
二、“水博士”到底水不水?
东南亚的博士含金量到底如何?举个例子,菲律宾亚当森大学的哲学博士项目,入学门槛低到几乎“交钱就能上”,学制短则两年,论文要求也不高。有留学生自嘲:“我还没搞明白导师的研究方向,毕业证就到手了。”更夸张的是,有些东南亚高校的博士课程连英语都懒得用,直接用中文授课,甚至允许全程上网课。网友戏称:“这不就是‘远程镀金’吗?”
不过,高校也有自己的苦衷。国内顶尖大学的博士抢破头,普通院校根本招不到人。太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的工作人员私下透露:“我们学校连硕士点都没有,国内985的博士根本看不上这里。”于是,学校只能退而求其次,用20万安家费和5万科研经费吸引东南亚博士。说白了,这就是一场“你图我学历,我图你补贴”的交易。
三、高校为什么非要招博士?
有人可能会问:“一个专科学校,招那么多博士干什么?”答案很简单:为了升级。按照教育部的规定,高校要想从“学院”升级成“大学”,或者申请硕士点,教师队伍里的博士比例必须达标。比如,邵阳学院当年引进23名博士,直接让全校博士比例飙升,成功拿到了升级的“敲门砖”。
这种“学历大跃进”的背后,是教育资源的残酷竞争。国内高校的经费、排名、招生名额,全看这些硬指标。普通院校拼不过985、211,只能走“捷径”。一位高校领导无奈地说:“我们也不想招‘水博士’,但不这么干,学校连生存都难。”
四、争议背后,谁在吃亏?
表面上看,学校拿到了指标,老师混到了文凭,似乎是“双赢”。但真正吃亏的,其实是学生和教育的质量。试想,一个在菲律宾速成毕业的博士,回国后教中国学生汉语言文学,能教出什么水平?有学生吐槽:“我们老师上课照着PPT念,问他问题,他自己都支支吾吾。”
更严重的是,这种“镀金”风气会形成恶性循环。高校为了指标引进“水博士”,导致教学质量下滑,毕业生竞争力不足,反过来又影响学校声誉,陷入“越差越招不到人,越招不到人越差”的死胡同。网友一针见血:“这就是典型的‘劣币驱逐良币’!”
五、破局的关键在哪里?
要解决“水学历”争议,光靠骂高校“崇洋媚外”没用。首先,教育评价体系得改一改。如果不再“唯博士论”,而是看重教师的实际教学能力和科研成果,学校自然没必要搞“学历注水”。比如,职业教育类院校完全可以重点考核老师的实操经验,而不是盯着博士头衔。
其次,对海外学历的认证也该更严格。教育部早就把菲律宾亚当森大学列入了“加强审查”名单,但仍有高校钻空子。有专家建议:“对于集中批量引进某所海外高校博士的情况,应该启动专项调查,防止‘组团镀金’。”
说到底,教育的核心永远是质量,而不是数量。与其砸钱买“水学历”,不如踏踏实实培养好老师。就像网友说的:“与其招10个‘水博士’,不如留住1个真正会教书的老师。”
结语
“水博士”争议背后,暴露的是整个教育体系的焦虑。高校为了生存不得不“走捷径”,老师为了职称不得不“刷学历”,而学生成了最无辜的受害者。或许,只有当我们的教育不再被冰冷的指标绑架,真正回归“育人”的本质时,这样的荒诞剧才会谢幕。毕竟,教育的目的是点亮一盏灯,而不是制造一堆泡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