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的“校长作业”:回家与父母下盘棋
广州荔湾区金兰苑小学,为学生设置了每周一节的棋类课程,聘请棋艺老师为学生上课。记者 邱伟荣摄
追寻街巷深处的学堂
荔湾一小学在校推行象棋、围棋普及教育 学生于方寸间领悟人生道理
“马将成田字,车来做杀手。稳坐钓鱼台,老将没法走……”在荔湾区金兰苑小学的棋艺活动室里,三年级(二)班的学生跟着东湖棋院的专业老师背诵中国象棋口诀。这是一座“行走在棋盘上的校园”:全校学生都上过中国象棋、围棋、国际象棋普及课,有的同学更是“小棋迷”、“小棋手”;校园里的大树下、教学楼里都有棋台,供师生在课余时间随时“摆一盘”。最有意思的是,金兰苑小学校长李小田给同学们布置了一项“校长作业”:每天晚上和父母或电脑下一盘棋!
“细路仔”未学写字先摆棋
“周文王寻访到姜太公的时候,他正在渭水之上,用一条直的鱼钩钓鱼。这就是‘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的来历。”来自东湖棋院的专业教练张嘉琪循循善诱,“在我们中国象棋里,也有会钓鱼的棋子,大家知道是什么吗?”立刻有学生喊:“马!”这是金兰苑小学的一堂中国象棋普及课,上课的是三年级(二)班的学生。别看他们年纪小,有的孩子可已经是“老棋手”了。女生潘滢告诉记者,两岁半时、她还没上幼儿园,姑姑就在家教她摆棋。“因为我爸爸、姑姑、爷爷都会下棋,他们每次下棋我都很好奇,在旁边看,有时也会自己去摆棋。但我都是乱摆,姑姑便教我,摆棋是有规则的,要遵守规则。”在金兰苑小学,她不仅能延续这个爱好,还能接受专业老师的指导。金兰苑小学校长李小田介绍,如今,全校开设了中国象棋、围棋和国际象棋等棋类普及课。李小田说:“棋文化在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是一门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的艺术。黑白之间,楚汉内外,能给人带来无限启示。”他打了个生动的比方:“下棋就像是在做‘智慧体操’。”
“校长作业”促进亲子交流
“我给所有学生布置了一项特别的‘校长作业’,就是每晚回家后跟父母下一盘棋。”李小田介绍。也有些家长不会下棋,怎么办呢?学生就跟电脑下一盘。
“我敢这么说,凡是下棋下得好的孩子,成绩都不会太差。”副校长王敏晶说,孩子学棋能提升自身智力发展,只要好好引导,对学习会起到促进作用。女生潘滢说,她最喜欢的课余活动就是跟家人下棋。“我爸爸下棋很厉害,虽然我现在还下不过他,但我一直在学、在练,总有一天我也能下得和他一样好。”让孩子多与父母沟通,这是校长李小田布置这个作业的另一层含义。
事实上,无论是中国象棋还是围棋、国际象棋,都不仅仅是游戏和竞赛,它们有其文化内涵和底蕴。在方寸棋盘之间,学生们领悟着人生的道理。女生潘滢说,在学中国象棋的过程中,她逐渐懂得“观棋不语”,别人下的时候你不要出声,这是一种尊重;“摸棋走棋”,手摸了棋就要走,所以采取行动前要先想好;“落子生根”,走了一步就不要再游移了;“落子无悔”,无论走的是一步好棋还是一步烂棋,都是自己的选择。文/记者黄茜 通讯员戴秀文、王光琰 图/邱伟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