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多读些投资心理类书籍
一个金融投资书籍译者的阅读建议
艾经纬
目前市面上的投资书籍虽然很多,但是良莠不齐,而值得阅读的多是从海外翻译来的。那么,在译者的眼中,哪些投资书籍值得阅读呢?他们选择翻译的标准又是什么呢?近日,第一财经日报《财商》采访了《当大脑遇到金钱》的译者刘寅龙。
《财商》:你翻译了很多金融投资类书籍,翻译上选择的标准是什么?
刘寅龙:我本人比较偏好翻译投资理念方面的书籍,就投资方法而言,更侧重于价值投资或是基本面分析之类的书籍。我本人对技术分析一窍不通,可能是出于职业方面的原因(本人从事财务审计和资产评估工作),所以不会去翻译这类书。
我本人没有投资股票,算是纸上谈兵吧。在翻译过程中我获得的一个体会是,理想中的股票市场是零和游戏,也就是说,你每赚到的1元,就会有其他人赔1元;而现实中的股市则是负和游戏,因为交易所要赚取佣金,政府要收税,这样的话,全部投资者的最终总损益就是赔钱,何况我们的股市里还有很多庄家。
《财商》:在你眼里,哪些类型的投资书籍对读者而言是好书?
刘寅龙:读者的偏好不一样,有些人也许希望能通过书籍给他们在技术分析上提供一些帮助。对股票投资而言,我倒是建议读者多了解一点投资心理学,不要以为任何人都能成为投资大师,赚钱的不一定是行家,赔钱的不一定是外行。尤其是中国的股票市场,远非有效;投资者远非理性。应该通过这些书籍,在心态上启发自己,学会坦然面对。
至于技术分析方面的书籍,第一,我是外行,所以我自己不会去看;第二;越来越多的实证研究也说明,历史价格不能预测未来价格。
不管怎么说,希望每个人都能在投资中赚到钱,但这肯定是不可能的,所以,我倒是希望大家都能在投资方面找到快乐。
《财商》:对于国内当前的海外金融投资类书籍的翻译现状,你如何评价?
刘寅龙:很多,有目不暇接的感觉。作为一名业余译者,我不敢评价别人,我本人最早是学工科的,后来改学经济学。我觉得目前的译者中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高校教师(但好像是学生翻译、老师署名的居多),二类是职业译者,第三类可能就是像我这样的。我本人一直工作在金融、财务工作的第一线,翻译纯属爱好,所以不太会关注收入的问题,更多的还是爱好。
总之,书太多,译者的水平肯定也就参差不齐了。有时,我也很谨慎,在翻译时也会紧张,我还是尽量希望拿出去的东西少挨骂。不过还是会挨骂的,有点惭愧。
《财商》:一般来说,翻译一本书需要的时间是多少?
刘寅龙:我个人一般是3个月到6个月,毕竟手头还有工作,有时候很忙。职业译者1个月拿出一本不错的译稿,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有些东西是不能用时间来衡量的,还要看感觉。
《财商》:今后的翻译计划大概是怎么样的呢?
刘寅龙:我希望每年做2~3本对我而言的好书,我个人比较偏重理念和教材性的财经图书,希望自己能在专业方面和意识方面有所受益,也希望能把真正的好东西和大家一起分享。
像《当大脑遇到金钱》这样的好书,是可遇不可求的。我曾经和操作这本书的编辑说过,我翻译过一些书,看过很多书,觉得有点眼花缭乱。但感觉它就像投资里的《菜根谭》,通俗易懂,但意义深刻,让我自己也非常受益。这本书里有很多观点,不仅是投资的哲理,也是生活的哲理。
所以,我一直认为,人生本身就是投资,风险和收益并存,关键你要怎样看待,如果我们把经历风险也看做一种生活的历练,受益的形式就可以是多种多样的。
经济学硕士,拥有中国注册会计师和注册资产评估师资格,现就职于北京天健兴业资产评估公司,从事财务咨询及资产评估工作。从2000年开始利用业余时间从事翻译工作,曾先后翻译并出版《当大脑遇到金钱》、《巴菲特的护城河》、《投资圣经:巴菲特的真实故事》、《美元的坠落》、《金融进化论》、《魔鬼投资学》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