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的家庭教育需要做哪些事?作为家长你必须了解
儿童进入童年后,就开始了以学习为主要活动的成长阶段,即学校学习;孩子的学习往往会成为家长最关注的事情,而且学习本身也具有了社会意义,不管孩子愿不愿意,有没有兴趣,孩子都要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孩子要慢慢的理解,对自己负责,对老师负责,对同学负责;学龄期孩子的活动内容和范围也在逐渐扩大,不但要玩耍、学习,还要参与其他一些社会活动,学习、劳动、科技、交友等会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在孩子进入小学这个阶段后,家长不能只把目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此时的家庭教育要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要重视对孩子的品德教养;家长在培养孩子的品德过程中,要以自己的道德情感和行为来感染和影响孩子,例如对高尚的道德行为,乘车“让座”、买东西排队、垃圾扔入垃圾筒等表示赞许和尊敬;例如,对不良或丑恶的行为,“说脏话”、“便后不洗手”、“动手打人”等表示指责和愤慨,使孩子产生敬慕或厌恶的情感体验;同时,还要对孩子进行品德规范的训练,例如在家中要尊重长辈、懂礼貌、爱劳动;在学校要遵守“学生守则”,在校外要讲文明,自觉做一个有礼貌懂规矩的人。
2.在家中要注重对孩子的意志力的磨练;意志力对一个儿童成为一个人,成为一个成功的人非常重要;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要把意志力的培养作为重点,特别是对于意志力薄弱的孩子,要注重对他的意志品质的磨练,注重对孩子做事的自制力、果敢性、坚韧性、自觉性的培养,特别是对胆小怕事的孩子,要注意培养他们敢说、敢做、不怕失败,用于尝试的心理状态;对于哪些爱冒险、做事轻率的孩子,则要引导培养他们遇事镇定、自控的能力;对于哪些缺乏自制力、坚韧性的孩子,要多鼓励他们,家长身先士卒的示范,培养孩子坚忍不拔的精神。
3.家长要加强对孩子学习目的性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并非所有功课都感兴趣和学得好,如果没有正确明晰的学习目标和积极主动地学习动机作为激励学习的力量,孩子很容易在学习上遇到挫折时失去学习的动力;家长要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科学的学习目标,与孩子讨论学习的目的,把孩子本人学习的目标与其成长、社会责任等相联系,引导孩子从小立志,询问自己的梦想或理想,这样就能很好激励孩子学习,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
同时,父母还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渐养成遵守时间、按时上学、起床、自己完成作业、规划时间等生活和学习习惯,为孩子健康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当然,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孩子正确学习目标的确立都与家长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非常重要,这里的环境主要是指家长与孩子要有一个积极、主动、平和、尊重的人际环境。
4.家长要培养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小学儿童的自立、自理能力还没有形成,许多事情还要依赖家长;这个阶段,家长要特别注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特别是母亲要解决好与孩子的依赖关系,父母不要包办孩子的所有事情,例如,穿衣、穿鞋、吃饭、洗手、背书包、削铅笔等,父母在起初时可以示范,动手做给孩子看,逐渐切断孩子对父母的依赖,让孩子逐渐学会料理自己的生活,搞好自己的清洁卫生和住房卫生,慢慢训练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宜早不宜迟,习惯养成要从幼儿初期就开始,家长不能有孩子还小,等大一点在训练的想法,例如孩子自己穿衣穿鞋等习惯,在孩子山跟幼儿园时就要养成,如果等到上小学再培养,那就迟了。本文为左利平心理工作室原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