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才理论 > 人才研究 >

《哪吒》背后的“人才密码” ——看成都如何构建城市人才发展价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25-02-19 浏览次数:

 

2025年春节,全世界被现象级影片《哪吒2》“点燃”,导演饺子用19年时间演绎了一场比电影更燃的“逆天改命”。成都,正是孕育这一场燃爆全球文化盛宴的IP“宝地”。
 
“哪吒”系列诞生在成都,绝不是偶然。
 
2022年3月,《成都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正式发布。针对“人才”,《方案》专门提出了一项重要任务——建设人才聚集高地。
 
在“哪吒”、饺子与成都之间,在公园城市建设与人才聚集高地建设之题里,究竟藏着什么样的逻辑和密码?
 
答案就在一个公式里——“人才发展价值生态=城市性价比×人才效能×政策效应×情感归属”。
 
近年来,成都坚定不移建设人才集聚高地,把加快建设国家吸引和集聚人才平台作为“总抓手”,在城市性价比、人才效能、政策效应、情感归属4个维度上发力,激发链式化学反应,不断释放各类人才创新创造的乘数效应。
 
城市性价比:让创新者潜心研究的城市氛围
 
“不是北上广深去不起,而是成都更有性价比。”
 
仅2024年,就有超过51万名年轻人到成都创新创业,他们的选择,绝非一时冲动,而是综合权衡之后的慎重决定。
 
“想早点回到闷起头创作的阶段。”面对密集的采访和宣传日程,自称“社恐”的饺子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饺子代表了一类人——
 
他们喜欢沉浸在自己的专业世界里,可能是攻关卡脖子技术的科创人才,也可能是游走在时代潮流最前沿的数字文创产业人才。他们需要的,是城市给予足够的空间,提供实现价值、人生出彩的舞台。
 
让创新者能安心潜心研究的城市氛围,也是让人才心无旁骛创新创造的价值生态。
 
除了空间,时间是另一个维度的必需品。
 
《哪吒2》的制作周期长达5年,饺子直言,“好东西只能慢慢磨。”但团队“死磕”细节的时候,也是考验城市能不能耐得住性子的时候。
 
饺子在成都刚创建“饺克力”动画工作室时,得到了成都数字新媒体创新孵化基地的大力支持,从政策咨询、房租减免、培训交流,到业务对接、项目申报,成都政府为饺子提供了全流程服务,这是一种长期主义。
 
有观点认为,新赛道上能不能一鸣惊人,要看城市是否有孕育颠覆式创新的“耐性”。有创新创造的浓厚氛围,有“不疾不徐”的长远眼光,成都的综合优势日益彰显。
 
人才效能: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提供广阔天地
 
有人说,哪吒项目是一个“奥运村”,全中国的动画人才带着一份执着与热爱扎到了成都。
 
相比于《哪吒1》60多个公司超1600人的制作班底,参与《哪吒2》动画制作的工作人员超过了4000人。仅可可豆创作团队,从最初的几十人发展到如今的200多人,涌入了大量“90后”“00后”创作者。
 
如今在成都,近三年累计吸引超156万青年人才创新创业就业。
 
人才数量是底座,如何激发人才效能是重要课题。走进天府长岛数字文创园,或许会有一些思路。
 
除了可可豆,千鸟动画等参与了《哪吒2》视效制作的企业均在这里入驻。“走路到可可豆不到5分钟,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见面沟通。”千鸟动画CEO孙路认为,园区带来了良好的产业生态。作为中西部数字文创产业高地,目前成都已聚集腾讯、抖音、西山居等数字文创相关企业6000余家。
 
除了数字文创产业,成都还拥有电子信息、装备制造2个万亿级,集成电路、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10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人工智能、绿色氢能、低空经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具有良好的产业基础,同时成都正在开展“优化提质、特色立园,赋能增效、企业满园”行动,持续推动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为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提供了广阔天地。
 
先导药物董事长李进博士,十多年前毅然从国外回到成都,从一个背包、一腔梦想、两个人开始创业,带领公司一路成长为西南地区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天府绛溪实验室量子互联网前沿研究中心主任周强,2017年毕业后从海外回到成都,现在是电子科技大学“80后”教授,研制的高性能“光通信波段量子纠缠光源”,荣获2024年第五届世界光子大会发明展金奖。
 
……
 
千千万万人才逐梦成都、各展其才,在这座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创新创造之城实现人生价值,探索未来的无限可能。
 
政策效应:面向五湖四海彰显礼才之心
 
人才效能的发挥,离不开城市政策效力的支撑。
 
成都人才新政有别于过去“给政策”“给优惠”,更加注重“优平台”“营生态”,旨在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城市人才发展生态系统。
 
人才认定方面,发布了《成都市人才分类目录》,突出实绩和贡献,探索“以薪、以岗、以绩、以投、以赛”定才,明确6大类共224项人才支持类型。
 
比如,在科技创新、技术技能、文化体育等方面取得突出成绩,即便不具备学历、职称等传统评定条件,也可以申请人才认定。
 
此外,成都通过自主认定支持更多急需紧缺、“非共识性”人才,实现“是不是人才用人主体说了算”,打破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的人才评价机制,以突破之举、务实之策,面向五湖四海彰显礼才之心。2023年,饺子通过企业自主推荐成为成都市高层次人才,给“非共识性”人才提供了机遇范本。
 
如今,成都人才总量达669万人,居全国第4位。
 
1月,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的成都市新年首站投资促进系列活动中,多家大湾区企业表示有意在成都投资发展,问及原因,他们不约而同提到了成都的人才优势。
 
除了人才政策和人才优势,对于广大落地成都的创新创业者而言,吸引他们的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有需必应,无事不扰”,持续优化的营商环境。
 
去年12月,在2024成都动漫游戏电竞产业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人才”的问题被反复提及。面对企业的困惑,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当场给予答复。这正是成都全面开展“进万企、解难题、优环境、促发展”工作的一个缩影。
 
情感归属:蓉漂之后再无漂泊
 
火锅、四川普通话、包含三星堆元素的结界兽,《哪吒2》的地方特色元素颇丰。
 
饺子曾坦言,成都的包容性、丰富的文化底蕴,为其创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愈发加深了对这座城市的文化认同。
 
不只是饺子,在蓉的669万人才有着同样真切的感受。无论是“蓉漂之后,再无漂泊”的共识,还是“入‘成’多年,完全‘蓉’化”的感叹,都基于文化认同,跳出了物理空间的在地归属,上升到精神层面的情感归属。
 
成都连续16年位居“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首,连续6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这是成都宜居宜业的体现,也是人们认同成都、喜欢成都的最好印证。
 
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负责人表示,“后续我们还将结合重点产业发展,推出系列人才支持政策,从‘拼资源’向‘拼生态’转变,充分赋能高成长型和潜力型创新企业、创新技术、创新人才,让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在热带雨林般的价值生态中更具有穿破石缝的生命力”。
 
因为对城市的价值认同和情感归属,千千万万的人才正携着梦想循光而来。
 
成都,一座拼搏奋进的创新创造之城已然成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