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者观察:如何更好地用好与留住人才?
21世纪的人才竞争大战已经拉开序幕。毫无疑问,浏阳想要在这场竞争大战中分得一杯羹,赢得适合自身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必须动一番脑筋。
那么,除了当前浏阳已经开出的一些条件外,在引进人才的体制方面还需要做些什么突破呢?引进人才之后,又如何在工作环境和发展平台上做点文章,让他们能够安心留下来,将自己的才能发挥到极致呢?
本报通过采访市委党校高级讲师李晓军,整理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的观点,以期为浏阳人才工程建设提供一些参考。
浏阳日报:在引进人才之前,我们需要做哪些功课?
李晓军:在引进之前要先明确现在急需哪方面的人才?哪些人才是必须引进的?要有针对性的引进,让引进的人才真正对浏阳发展起到促进与帮助作用。既然是人才,就要区别于一般的办事人员、勤杂人员。
丁学良:我们还需要把握人才的丰富性。也就是说,除了科技人员与经济人才,还要企业家与艺术家。
根据美国的一个著名研究,创造性的产业从来不是靠一两个人做起来的。北美和西欧,最重要的IT产业、生命科学、制药中心、金融中心等,除了一帮专业人士外,还要有一帮企业家、艺术家等看起来不相干但同样非常有创造性的人。
如果认为吸引高科技人才就能搞好高科技产业,是非常片面的。创造性的人才最喜好集聚一块,相互刺激才会有新主意、新项目迸发,教育环境与生活环境必须同样的富有生气,科技人员也有孩子和家庭,需要的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社区。
浏阳日报:把人才引进来之后,在“如何用好”这个方面,我们可以做出哪些尝试?
李晓军:很简单,就要考虑如何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首先是要人尽其才,将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充分发挥这些人才的所长;其次是要帮助这些人才迅速融入浏阳的实际,更好地开展工作;除此之外,更需要形成人才的培养机制,帮助他们进步。
丁学良:在用好人才方面,需要注意一个问题:不仅要在经济上给予好待遇,给项目经费,在行政管理体制上也需要做出变革。
在北美做重要科研决策时,都是专业意见主导,行政干扰极少。把牛人请回去后,又把他放在行政主导一切的僵硬体制下,做这个要批准、做那个要等候,不用两年,他的创造力就磨掉了。行政权力主导一切,是浪费研究资源、摧毁创新潜力的有一种力量。
浏阳日报:现在的人才流动性非常大,那么在“留住人才”方面,可以有哪些方法?
李晓军:要想将引进的人才留得下来,要保证这些人享受较好的配套待遇,形成尊重人才、理解人才的氛围,用情感留人、环境留人。同时,要制定科学的制度、开放的制度,这样能更好地激发、促进人的成长和发展,才能更好地实现人与制度的吻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