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贵仁:今年教育经费将实现“4%目标”
9月6日,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国务院新闻办发布会上说:“预计今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将达到2.2万亿,这样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4%的目标能够如期实现。”这个发布会是专门针对《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实施两年来教育改革发展情况举行的。
4%的GDP投资教育——目标终于实现今年初,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2012年要确保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GDP)4%的目标。2011年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达到16116亿元,比2010年执行数增加近4000亿元。在2011年之前,按照同口径的比较,一般年度间就增加2000亿元左右。此外,与2010年相比,2011年绝大多数省份教育预算安排的增幅在20%~40%。2011年各地地方教育经费预算的增幅是27.8%,远远高于往年。
而根据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7.5%的规划,4%的gdp约为2.03万亿,2.2万亿的教育经费高于4%的预期目标。
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20世纪末达到4%。但分子指标已从研究报告中的“政府教育支出”变为“财政性教育经费”。而2010年版的4%中,继续沿用了后一指标。
财政部教科文司司长赵路给了这2.2万亿的由来算了一笔账。他说:“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后,财政部就开始准备方案。2011年,国务院又颁布了22号文件,这份文件的核心就是如何在2012年实现4%的目标。”
为了实现4%,22号文件采取四个措施。赵路介绍:一是严格执行法定增长的要求,特地强调财政教育投入要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二是提高教育财政支出占整个财政支出的比重,此前,这块“财政蛋糕”给各行各业的比重每年都固定的;三是提高预算内基本建设的支出,主要涉及一些基础设施、校舍的建设;四是除了公共财政预算,拓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来源渠道,其中具体有措施三项,一是统一内外资企业的教育费附加的征收政策;二是全国各省(区、市)统一按照2%征收地方附加;三是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按一定比例计提教育经费。
新增经费有的放矢对于新增教育经费的花费问题,袁贵仁表示,新增经费投入的重点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在促进公平方面,重点要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倾斜。同时,要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倾斜。在提高质量方面,重点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善教育教学条件,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对于管好教育经费,袁贵仁表示有五方面的考虑:完善各级各类学校财务制度和会计制度;重大专项从设计、实施到验收,充分发挥财政检查、项目稽查、审计监督的作用;公开财务信息,加强社会监督,保障教育经费从分配、使用到评估都在阳光下运行;成立教育经费监管事务中心;加强查处问责。“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的态度是,发现一起,查处一起,通报一起。”袁贵仁强调说。
对困难家庭学生增加补助面对资助困难家庭子女就学问题,袁贵仁说:“2011年,全国对家庭经济困难生的资助达到980亿元,惠及7800万学生。”
在义务教育阶段,除“两免一补”政策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颁布之后,连续两年上调了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的生活补助标准,小学生年均补助的标准从500元/年提高到1000元/年,初中生从750元/年提高到1250元/年。”袁贵仁说。
在高中阶段,据介绍,全国中职学生实行了平均每年每生1500元的生活补助,同时对城市、农村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免除学费。袁贵仁还透露:“今年我们还准备将所有上中职的农村学生纳入免费的范围。”
防止“高考移民”
在就“随迁子女在当地升学考试”问题答记者问时,袁贵仁表示:“我们现在的态度是,确保符合条件学生的合法权益,同时也要防止高考移民。”
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约79.4%。“应当说,现在初步解决了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的问题。”袁贵仁说。
袁贵仁强调,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经过深入调研,起草了一个文件,2012年8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这个文件,规定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接受义务教育之后在当地参加升学考试的办法。
袁贵仁强调,这个文件有三个要点:一是要积极解决。文件规定,各地在年底前要出台解决的办法。二是要符合条件。首先,父母就在当地就业;其次,孩子有当地的学籍;此外还包括城市条件。根据这三个条件,各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办法。 三要因地制宜。各地根据人口流动的具体状况,制定具体的办法,提出具体的条件。
来华留学生会越来越多在回应记者“来华留学生”问题时,袁贵仁表示,“目前我们计划采取措施,欢迎更多的外国留学生到中国来留学,计划到2020年达到50万人。”
同时,据袁贵仁介绍,出国办学和来华办学也在增长。截至2011年底,中国已在105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58所孔子学院和500个孔子课堂。当前全国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已达近1500个。
袁贵仁强调说:“出国留学人数增加是事实,来华留学人数增加也是事实,而且来华留学生读专业学位的人数出现明显增长。这对我们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优质教育资源,统筹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培养更多的中外学生,是非常有利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