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国家政策 >

杨宜勇:就业增长既要“量”也要“质”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8-08-20 浏览次数:

 

  未来五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转变就业发展方式,转变就业发展方式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众所周知,经济增长与就业的关系,不仅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是一个实践问题;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现在大家经常说就业数量不够多,但是我们很少见因无业而跳楼的,相反,媒体报道跳楼的多是有工作的。看到这些相同和不同,有利于我们全面理解就业问题的主攻方向。

  从长期的情形来看,经济增长和就业到底是一个什么关系呢?规范的经济学认为,经济增长能够自动带动就业的增长,因为就业是引致需求或者是派生需求。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劳动力的充分利用又有利于经济总量的扩大,这就是典型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关系。中国过去32年来,通过开放和改革,扩大了自己的生产边界,外需拉动,创造了更多的经济容量和更多的就业岗位。2008年金融危机后,外需受到了挤压,一度回调,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但是,实证经济学却给我们展示了四种组合情形。

  第一种情形是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同步增长,这是最理想的。但是我觉得,中国长期经济高增长、就业适当增长也是相当不错的。过去32年来,GDP(国内生产总值)年增速是10%,就业是2.1%,可能也是比较同步的。

  第二种情形是经济增长,就业不增长,目前最典型的情况就是美国。美国的问题可能出现在产业空心化方面,对此,我们要引起高度警惕。比如耐克公司,过去最先是把工厂外包,制造业甩给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然后把设计外包,最后把销售体系委托出去,自己只经营品牌,这样的公司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肯定对其本国国内的就业有相当影响。所以,美国现在提出的口号就是再工业化、再制造化。中国去年投资进来1000亿美元,出去700亿美元,我们未来是不是要适当节制一下出去的资本?这值得深入研究。

  第三种情形是经济不增长、就业也不增长。其典型代表就是我们的邻国日本。

  第四种情形是经济不增长、就业增长,这样的国家还没有看到过。

  所以,我们需要理性追求的是,经济适度增长和就业合理增长的最优组合,合理的就业增长是维持在自然失业率下的就业增长。

  就业增长和经济增长的关系也和一个国家的宏观发展战略密不可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过度的招商引资,长期实行的是一种低工资、高就业的策略,这样导致经济高增长和企业高利润。对于发达国家而言,作为先发的经济体,他们经济的增长和就业的增长是自然而然的一个过程,矛盾可能是总量大于结构。而中国作为一个后发经济国家,由于时空的压缩,特别是技术进步和我们赶超战略的影响,经济增长和就业增长是大受干扰的一个过程,矛盾可能是结构大于总量。我觉得,就业的问题, “质”的问题要大于“量”的问题。

  在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关系方面,客观上我国过去是更多关注量,现在应该在关注量的前提下,更多关注质。今后,我们要更加关注体面就业,因为中国还有同工不同酬的问题。比如说农民工,老是在流动。农民工的流动是一种浮动,30年都没有沉淀下来,是什么不让他沉淀下来?为什么没有沉淀下来?我们是真正关心农民工的终身就业吗?真正做到了以所有人为本吗?

  赶超战略特别注重发挥资本这一面的作用,所以投资率长期居高不下,可能对收入和消费领域关注得不够,结果,我们的经济是外向型过度依赖外部资源的,社会的最低工资相对水平也比较低下。

  虽然 “十二五”规划纲要确定的GDP目标为7.0%,按照这个速度大约每年只有860万人就业,离完成每年900万就业指标量还有一定的距离。但是我觉得这种担心微不足道。虽然“十二五”规划纲要目标是7.0%,可能“十二五”实际执行下来,达到10%的速度也没有问题。

  “十二五”规划中,不仅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强调要让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是,在实际操作中,怎么能够保证经济和就业的协调增长?一靠规划,二靠各级两会机制的监督落实。我们一定要清楚,就业增长,要多少量的就业增长,究竟要什么样的就业岗位增长。

  最后,谈到转变就业发展方式,就是要在维护充分就业的前提下,大力促进绿色就业和体面就业。维护充分就业,一是把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实施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并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二是大力加强职业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的就业能力。所谓绿色就业是指使就业岗位逐步趋于绿色,带动环保产业的崛起,为人们提供更多的绿色就业机会。所谓体面就业,1998年国际劳工大会通过了《国际劳工组织关于工作中基本原则和权利宣言》,该《宣言》奠定了体面工作议程的基石,要求劳工组织所有成员促进采用核心标准,即使他们没有批准具体的公约。落实体面就业,一方面要加快构建更加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为广大劳动者提供基本保障,并更加关注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将 “同工同酬”的执行纳入劳动保障监察项目;另一方面要推动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大力推进政府、工会和雇主三方之间的合作,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反对劳动合同趋于短期化,反对劳务工和临时工比例扩大和劳动定额不合理导致超时加班。

  就业促进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