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中有本“人才经”
总装防化研究院某研究所附近有座山,名唤“驻璧”。驻璧山,顾名思义:璧玉常驻。
伫立山巅俯瞰坐落在大山环抱之中的研究所,处处彰显着灵秀之气。3天前,一批新调入研究所的研究员被带上驻璧山,在这里,他们把自己的人生理想,或系于青松,或刻入灵峰,期待“生根萌芽”。
“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资源。”研究所政治部主任陈新乐对记者说,党的90年辉煌历史启示我们,民族振兴离不开人才支撑。正因此,“惜才如玉”也就成为研究所党委的自觉遵循。
何为“惜才如玉”?徜徉研究所,记者耳闻目睹,发现人人心中有本“人才经”,且听几例——
刚过而立之年的女博士刘石磊这两天兴奋不已。某型号装备研制工作中,研究所让她独挑大梁。刘石磊坦言:“组织上的肯定和信任,是对人才的最好关爱。”
不仅博士硕士,干部家属也有自己的“人才经”。最近一个时期,研究所科研任务繁重,研究员常常要加班。所长刘景全的妻子李淑凤与丈夫“约法两章”:加班的研究员归所长管,研究员的孩子归她管。于是,孩子接送、吃饭、玩耍她都“一肩挑”,孩子见到她,都会亲切地喊声“李妈妈”。问她累不累?“李妈妈”笑呵呵:“孩子开心了,父母就能安心做学问,成果个顶个,再累也值得!”
“忠诚使命,敢于担当,我们要做无愧这8个字的军队科研工作者。”见到记者,研究员于惠兰一脸自豪。不久前,她和同事代表国家走上某国际试验考场,考核组对中国代表的评价是:完美。“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样的生活很充实,也很幸福!”说到这儿,于惠兰开怀一笑。
饮一瓢恩惠,反哺江河。学习胡主席“七一”重要讲话,研究所的科技人员把更多的感恩,化作一个个振奋人心的故事——
“退而不休”成为自觉追求。研究所一批退休化学专家,仍然活跃在科研一线,他们拒绝外企高薪聘请,每天往返数十公里,自愿参加某科研项目攻关。不久前,他们的学术成果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轻有为”更是青年共识。某研究室13名研究员,平均年龄33岁。就是这支年轻的队伍,参加某项国际竞赛,与60多个国家的代表队同场竞技,取得佳绩,他们的答卷被列为“样板”。
党委机关爱人才,人才建功报祖国。一茬茬科技干部在军事科研事业的舞台上演绎成功的同时,研究所“惜才如玉”的关怀也如同阳光雨露,滋润着每一名科技干部的心灵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