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共用 项目共建 成果共享
在军民融合发展中,国防领域和民用领域的技术成果、人才、资金、信息等可形成双向拓展、交流和融合的态势,促进国防与经济良性互动作用。因此,通过军民融合发展,不仅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克服资源重复配置现象,缓解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相互争夺资源矛盾,而且可提高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效率与效益,从而能够更好地推进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科学发展,以实现军地资源的有效融合。
军地资源融合,就是充分发挥军地双方优势,整合军地资源,以实现人才共用、项目共建、成果共享,从而发挥最大效益。昆明市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中,对军地资源的融合进行了大胆而有益的尝试并取了显著成效,在有力推动国防建设的同时,也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国防建设和经济的双赢局面。
人才资源的融合是军地资源融合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充分利用地方人才资源为军队建设作贡献方面,昆明陆军预备役通信团把云南领军的20多名信息工程、自动化控制、计算机网络专家编入团队,形成了编入一个领军人物,就抓住了一群科技精英,就可动员一批高科技产品为部队服务,不同程度提升了部队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在项目共建方面,今年昆明市委、市政府和昆明警备区着眼“云南第一、西南前列、全军一流、全国先进”的宏伟目标,科学谋划昆明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市政府投资1.57亿元、用地规模为275.629亩的全市民兵综合训练基地项目已破土动工,建成后的训练基地集国防教育、军事训练、学习培训、拓展训练等为一体,不仅具备承训全市民兵的功能,还综合考虑了国防教育、学生军训、应急避险和其他城市功能。在进行人防工程建设时,昆明市各级人防部门坚持把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放到关心、关注、服务民生上,着力把人防建设置身于经济社会发展,把人防工作融入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大局之中,在解决民生问题、推进和谐社会建设进程中找到自身发展方向,走人防建设与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城市建设相结合的道路,为军地资源有效融合作出了榜样。在“十二五”期间,昆明市年度人防工程比“十一五”期间大幅增长的情况下,昆明市积极推进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在实施城市公共绿地、广场、地下交通干线以及其他重大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时,充分考虑人防需求、兼顾人防功能,重点抓好城市重大建设项目兼顾人防工程。结合昆明轨道建设,将轨道交通入地部分全线兼顾人防工程。同时积极引进社会资金开发平战结合型地下空间。目前,昆明市计划与专业地下商城开发公司协商在白云路下修建30万平方米的地下商业城,平时进行商业活动,为当地群众提供购物场所,战时作为防空设施。目前,工程正在进行项目规划论证等前期工作。据统计,截至去年底,昆明市人防隐蔽工程人均已达1.2平方米,位于全国省会城市前例,并被评为全国军事设施保护先进单位。
在成果共享方面,2009年,由军地共同投资1000余万元研发构建的昆明市国动委野外指挥所系统,集音频、视频、光缆、微波、超短波、卫星通讯、无线静中通、无线动中通、固定翼航模机、直升机、飞艇、三角翼空中视频采集为一体,具备12种通信手段,既可用于军事通信,也可在发生自然灾害等突发应急情况时使用,确保军地指挥及时顺畅。近年来,昆明警备区积极协调昆明电信公司、人防办、盘龙民兵应急分队共同攻关,对昆明市国动委野外指挥所系统进行扩容升级,将预备役部队、人防、电信、公安、武警、民兵的通信装备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体化指挥系统。融合了当今最前沿的通信技术,为军地遂行多样化任务提供良好指挥平台。
还在几年前,昆明陆军预备役通信团就与天波通信公司、中天铱星科技公司携手,成功研发出一批数字宽带网络系统,满足了信息化对网络信息处理能力的要求。为提高信息化条件下通信能力,昆明陆军预备役通信团协调市政府投入200多万元,与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航天工业公司、江苏镇江康飞机器制造有限公司、重庆通信学院共同研发先进的通讯指挥系统。此外,昆明陆军预备役通信团还依托云南永达越野车队组建了快速突击分队,发挥赛车越野能力强、车手技术精湛的优势,可执行复杂地形下迅速投送应急物资和轻型通信分队的任务。依托云南“新奇军车友会”和“无线电爱好者协会”组建了应急通信分队,利用他们遍布全省的近700部车载电台,可实现覆盖50多个县(市)的信息快速传递,拓展了紧急情况下信息传输渠道和快速反应能力。过去,昆明市盘龙区民兵天波数字化分队通信只能覆盖70至80公里的区域,如今使用新的通信系统,通信范围可以覆盖到千里之外,并实现了由单兵携带图像动态传输、语音传输、数字传输和卫星定位传输。
在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中,昆明市军用资源与民用资源兼容度越来越深、融合度也越来越高、融合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昆明市军地融合式发展的路子必将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