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萎缩流失 解决台湾人才问题的关键在何处
针对岛内日渐严重的人才流失与人才延揽困难等问题,台“中央研究院”最近发表由18 位知名人士联署的《人才宣言》,台“行政院”也在昨天放宽研究人员技术作价投资或兼职等规定,以支持产业界所需人才,并能留住人才。台湾地区的人才问题盖有年矣,过去讨论虽多,但几乎只局限在学术圈内,以致未能得到更多关注。“中研院”这次将此一问题的讨论与因应对策以“宣言”形式发布,诉求对象显然是社会大众,希望得到舆论支持。
宣言发布后,马英九很快就要求“行政院”规划政策,提出因应方案。然而,这次宣言虽然引起注意,主要诉求的社会大众却未出现太多正面的反响;报章上针对此宣言的许多投书,以及一些学者在其部落格的响应,甚至颇为负面。
人才是地方的根本,任何地方都不能忽视与人才相关的问题。台湾地区近年来的确流失了很多人才到亚洲其它国家及地区。人才宣言及其相关的政策建议,的确指出了岛内一些僵化的,不利于引进与留用人才的制度限制,但却过度简化了台湾所面临的问题。
例如人才宣言列出的四项问题症结中,有两项的重点是薪水,好像薪水才是所有问题的关键;这就是过度简化,也难免引起批评。我们可以反问,给了和美国一样的薪水,人才就会回来吗?延揽人才不是光靠薪水就能解决。岛内过去也有少数学者在事业高峰时回国工作,薪水显然并非他们考虑的关键。
许多人讨论台湾的问题时总喜欢引用海外(其实就是美国)的作法,却很少将整套制度拿出来讨论。如果告诉教授们,薪水提高到和美国一样,大家一定欣然赞同;但若加上条件,例如教授的长聘和升等制度、在外兼职限制等也比照美国标准,恐怕多数教授就不接腔了。制度是整体的,只切开单一面向来看,不仅看不到问题的全貌,也不可能解决问题。人才宣言最大的局限就是未能更宏观的检讨台湾的人才问题。
台湾人才问题的关键有三方面:政策、制度和资源分配。台湾过去没有人口政策,以致未能建立适当的移民制度;教育政策则受到政治扭曲,导致高等教育浮滥、发展方向不明,技职教育又濒临瓦解。如今应正本清源,重新拟定人口与教育政策,并修改相关制度。
在高等教育制度方面,公立大学应拥有更多自主权,但也须自行承担更多责任,所以应当走向法人化。“中研院”可比照大学的自主权,也该允许招收学生;但既然比照大学,就该回归“凡间”,同样转型成法人,与大学在相同基础上竞争。在新制度下,人才宣言提出的问题,包括定位、薪资等,都可由大学自己规范。大学和“中研院”应已体会到,只想靠台当局解决问题,就会被套上更多的“捆仙绳”。
台当局也应重新检讨学术评量及资源分配的方式,避免少数单位,乃至少数人垄断太多资源。现行的学术评量往往注重近利,缺少前瞻性,以致资源流向相对“安全”与“流行”的领域,而这也是少数人控制的领域,并减少了其它人创新与探索的机会。年轻而有潜力的学者不会选择被人垄断、缺乏机会的地方。
人才宣言已指出病症,但未能开出正确药方;台当局若认真看待人才问题,就应该从政策、制度和资源分配上全盘检讨,彻底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