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造就了荒唐的“跨省补课”?
记者调查发现,山东武城县二中学生为躲避本地教育部门监管,跨省到河北省故城县进行补课,在故城县教育部门的巡查中被查。补课师生已被遣送回山东(《河北青年报》8月2日《躲到河北来补课山东学校还是被查》
为了达到补课的目的竟然实施“跨省大转移”,这真是煞费苦心。面对如此荒唐而让人惊讶的“跨省补课”,估计人们都会不由自主的涌起这样一个疑问:到底是什么造就来如此荒唐的“跨省补课”呢?首先是“回避禁补令”的“转移阵地”。进入暑假一来,上至教育部,下到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都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明文禁止假期补课,严禁利用公办学校为中小学生开展假期补课活动。而异地办班补课无疑更能回避本地监管部门的严查和监督,由此而导致来荒唐的“跨省补课”的发生。其次是一种潜在利益的影响,不管是为“跨省补课”提供场地的成龙学校也好,是收取学生1000元补课费的学校也好,其背后必然是利益的趋势而导致的补课畸形。但更关键的一点是,最终导致这种补课行为出现的原因,乃是这些参加补课的学生所在的学校为了提前讲授新学期的知识,并提前完成正常的课堂学习任务,从而为大规模的反复强化复习等挤出时间和空间,而参加补课的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学生、家长,能支持并积极参与这种“跨省补课”,一个最根本的原因乃是为了学生能考出好成绩,所以荒唐的“跨省补课”畸形出现,无不隐喻了现实中应试思维和应试教育模式的强劲无比,这也从一定折射来现实中单纯“禁补令”的失效。
“跨省补课”行为是荒唐的,而这种荒唐背后,则暴露出应试教育仍旧强劲的尴尬现实。这不仅是对素质教育推进的一种考验,同时更是对现实中一些为推进素质教育而实施的方式方法比如“禁补令”等的单一和缺乏科学制度支撑的讽喻。如果我们在推行素质的今天,仍然不对现实中存在的极端应试教育行为进行校正和行为修补,不去对应试教育进行去伪存真的教育和引导,如果我们为了推行素质教育仍然采取就事论事的应对策略和阶段性的政策单纯校正,而不施以科学的引导、疏导,那么素质教育在推进过程中不仅会面临来自于传统教育的针锋相对的反击,而且还会屡显类似于“跨省补课”的畸形行为应对。
“跨省补课”行为背后隐喻的现实值得深思,更值得我们关注和行为干预的跟进。首先我们应从“跨省补课”中警惕应试教育强劲的现实,在平时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多加强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教育引导,让更多的人知道什么是素质教育,怎么才能实现素质教育,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样的发展方式和引导形式来推进素质教育,从而让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为学校、教师、家长乃至学生的共识,从根本上认清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异同,为逐步淡化应试教育推进素质教育打下坚实的现实基础。同时教育部门更应该走出为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误区,多从评价方式、考试值得改革、学生成长评价方式改革等方面去给力,让应试教育的影响逐渐淡化、淡出人们的视野,唯有如此才不会有迎风补课、坚守应试的机型“跨省补课”发生。其次我们应反思现实中“禁补令”的缺憾和不足。
“禁补令”是禁止补课的杀手锏,但其效果的体现应该是社会认同、学校认同但同时又能保证假期学生生活充实、丰富多彩,能保证解决家长假期孩子监护难题,所以如何为孩子假期提供好的去处,如何让孩子能科学地补充一些其他成长亟需的技能知识,如何通过积极的干预能让孩子假期更轻松愉快、家长假期没有监护难题等等,更需要“禁补令”在禁止的同时用疏导去予以解决。如果这样做了,那么“禁补令”才能真正见效也不至于出现荒唐的“跨省补课”畸形了。
(许朝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