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断层 农业科研大县“智力”储备忧思
□本报记者 万佳怡
“河南农业大学的一个硕士毕业生来我们这儿应聘,我先出去看看。”河南平安种业有限公司办公室主任杨照波要求打断一下记者的采访,去亲自见一见前来的应聘者。
平安种业的这种举动让记者诧异,因为许多企业在面对宣传报道时,往往派专人负责,即使没有专人,也会尽全力专心配合,以期达到想要的宣传效果。像平安种业的这种因招聘而中断采访的举动,记者还是第一次遇到。
经过在温县的多方调查,记者发现:人才的短缺,已经成为该农业高产县涉农行业发展的最主要瓶颈。
杨照波表示,为了能招聘到合格的人才,公司已经想尽办法。除了尽量提高工资待遇之外,还出台了许多规章制度,来保证人才队伍的稳定。
“我们专门把营销分公司的地点设到了省会郑州,这样招聘起来容易了许多。”杨照波说,刚过来应聘的毕业生,就是通过郑州分公司过来的。他非常希望能把这个毕业生留住。
“三王”老矣
个个农民都育种,一直是温县农业保持强劲发展势头的重要推动力。
温县相关业内人士则认为,由于人才的断层,令温县人感到骄傲的育种业正在走向衰落,或难续辉煌。
“三王”(即王焕英、王治波、王乾琚)一直是温县农科院的金字招牌。
据悉,王焕英育出“豫麦25”,王治波是河南省首席玉米专家,“豫麦41号”则出自王乾琚之手,而王乾琚的学生王素霞又培育出了温麦18号、温麦19号。他们一代一代地传帮带,将温县的育种实力也一代一代延续下来。
传帮带,是温县农科所育种实力始终居于全国前列的重要竞争方式。
温县农科所所长薛世跃介绍说,一个专家带着一些徒弟一起搞育种,当他退休的时候,他以前所有的工作都会由他带的徒弟接手,此前,徒弟对于师傅的育种思路、方法等等,都有所掌握,因此,他会很好地将这些积累延续下去;反之,如果一个专家在退休之后,工作没有人接手,由一个新人重新开始,那必将消耗太多不必要的精力。
如今,“三王”之中,王乾琚去世,另外“二王”退休。温县农科所 “传承有序、后继有人”的局面正在受到威胁。
“这正是我担心的。我们的传承搞不好要断线。王乾琚的学生有王素霞,王素霞的学生有刘兢文,而刘兢文下面就没有人了。”薛世跃说。
难以专一
薛世跃认为,要想在农业方面干点儿事出来,那个人就必须愿意干这行,而且要专心于这个事业,要专一。
薛世跃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当地人耳熟能详的故事:老所长的儿子结婚当天,他仍然蹲守在田间地头。他询问身边人说,儿子今天要结婚了,自己是否需要回家一趟?
身边的人听后,马上说:“儿子结婚,当爹的怎么能不回家?”老所长只好暂时放下手头的工作,回了一趟家。
午饭过后,老所长又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大家马上上前询问,为啥这么早就回来了。
“我已经把钱给过他们了,所以就回来了。”老所长给了大家一个大跌眼镜的回答。
正是有了这种专注,在几代育种专家的努力下,温县的农业生产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如今,这种专注的气氛,正在成为令人向往的美好回忆。
“许多农学专业的学生,宁愿留在省会打工,也不会来我们这里工作,就因为我们这里地处农村。”杨照波说。
薛世跃表示,要想从事农业工作,没有奉献精神不行。
“说要有奉献精神,绝对不是虚话。乡下条件艰苦,一个学生要来这里工作,必须要下很大的决心。目前,我们面临着很多挑战。比如,一个毕业生来到我们这里,当他积累够一定经验,育种水平达到一定高度之后,很可能就会选择跳槽;即使他本人不想跳槽,也面临周围环境的诸多诱惑,比如说有可能被一些大的科研单位或者种业公司挖走。”薛世跃说。
此外,由于育种工作的特殊性,及种粮收益的不断下降,新时代的温县农民大部分外出打工,当地民间的育种能手也在不断减少。
如何保持农业科研优势,正在成为拷问这个农业大县智慧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