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新区落户政策难普惠 人才“夹心层”遇尴尬
-许多优秀的人才处于尴尬的“夹心层”,他们不符合目前新区人才落户政策标准,但他们在工作能力、管理经验或技术实力等方面均为企业所需要,却无法落户新区
-而即使是符合落户政策的企业,能申请落户的人才数量也属少数,难以惠及较多企业需要的人才
天津海蓝德能源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黄岳祥最近有些担忧,因为他的得力助手徐志诚一直难以解决户口问题,“他非常优秀!目前在公司任总工程师,工作能力很强,却因为学历不符合政策要求难以落户”,“按照天津市和滨海新区的人才政策,本科学历才能办理户籍”。徐志诚告诉记者他希望自己能在滨海新区找到自己的位置,获得承认,希望扎根。
多项政策助引人才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新区人才落户政策标准主要是依据天津市制定的支持滨海新区人才引进的优惠政策,即: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年龄在35岁以下的人员,经用人单位同意录用或聘用,可予以引进;可适当放宽滨海新区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企业、大型建设项目及其配套企业引进人才的学历和职称条件;在滨海新区投资注册的部分企业、外省市个人或企业,投资5千万元人民币及以上注册成立并已在津营业纳税的企业,引进人才可办理蓝印户口。
2010年年底,新区创新户籍准入政策,首次为评选出的优秀外来工办理户口。
落户政策难以普惠
这些户籍准入政策在相当程度上解决了新区人才落户的问题,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才聚集到新区,政策的惠及范围已渐渐无法满足人才落户的需求,使企业面临人才流失的窘境。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许多优秀的人才处于尴尬的“夹心层”,他们没有本科以上学历,所在企业属于中小企业,未在滨海新区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这些人才在工作能力、管理经验或技术实力等方面均为企业所需要,却无法落户新区。而即使是为外省市、国(境)外个人或企业在滨海新区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已在滨海新区营业纳税,纳税额达到一定数额的企业,能申请落户的人才数量也属少数,难以惠及较多企业需要的人才。
天津市长虹立川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龙云便表示,民营中小型软件企业经理人才严重不足,坚持把产品做精、把企业做强做大的企业家少,专业管理人才缺乏,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相关高技术人才流失严重。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年龄均在22-35岁之间,购房结婚、组织家庭等现实生活,都对落户提出了需求。
探索更优评价机制
作为市政协委员,天津职业大学校长董刚提交的《关于解决外省市生源优秀高职毕业生留津就业户籍的建议》提案中,对于如何解决优秀人才落户天津提出了具体的建议。
他认为,可适度放宽外省市生源高职院校毕业生留津就业、落户条件,每年引进适量优秀外省市生源高职院校毕业生,总数约占当年外省市生源毕业生总数的15%左右。他还对具体的引进条件进行建议,如取得全日制普通高校或独立设置高职学院高职(大专)学历,英语取得高职高专英语应用能力考试A级证书,在天津属地企业签订2年及以上劳动合同等。
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吴帆认为,要想更科学合理的留住人才,新区可以首先进行全方位的摸底调查,针对产业布局情况,了解新区最稀缺和最急需的人才是哪些,再针对调查的情况,制定新区整体的、各功能区、各行业的人才引进规划或条例。
而一些专家也提出,可以充分发挥滨海新区先行先试的优势,创新人才机制,推出类似“绿卡”的政策,即使短时期内无法解决优秀人才的落户问题,也能对希望留住的人才给予同等的待遇,留住人才的脚步。
据悉,今年滨海新区还将继续评选优秀外来建设并给予户口奖励。同时,新区有关部门已开始关注人才“夹心层”问题,并会同有关部门研讨如何加大奖励力度,放宽有关条件标准,深入探索让更多优秀外来建设者安家滨海,享受同城待遇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