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岁教授"的舆论价值无须放大
3月20日,中南大学决定聘请22岁的刘路为正教授级研究员,刘路成为目前中国最年轻的教授。2010年,就读中南大学大三的刘路破解了国际数学难题“西塔潘猜想”,震惊国际数学逻辑界,被称为“数学奇才”。(3月21日《齐鲁晚报》)
在学术人才尤其是“学术明星”严重稀缺的年代,公众对于科学人才、科学天才的渴望,可比“大旱之望云霓”。在看到“22岁教授”的卓越成绩,我们也确实有一种“久旱逢甘霖”的喜悦。
显然,对于“22岁教授”,公众心中充满了希望。可是,希望与失望往往共存,就既往给我们带来了惊喜的科研成果、学术天才而言,在一段时候之后难免给公众以失望的结果。那些寄托了国人许多学术理想的“科大少年”、那个让国人认为可以挺直腰板的“中国汉芯”、那些在高考作文中表现出来的作文天才和国学天才……给我们的答案,几乎雷同。“22岁教授”会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成为那个让我们失望的案例呢?
对刘路现在取得的成功,公众还有不少担忧和疑问:其一,年轻的天才与日后的大师并不能完全划上等号,天才会不会成为被“捧杀”的伤仲永呢?其二,就成长的环境而言,仍然处于中国大学体制的刘路,还有多少潜力可挖?他会不会在日后的工作与学习之中,渐渐熟悉并熟谙中国大学内部的种种“潜规则”?会不会因为行政权力的影响而导致科研的不独立?
虽然以上两个问题很像“不怀好意”的诅咒,但现在的环境之下,这样的问题并非完全没有根据。可以肯定的是,刘路个人的成功,并不能证明我国大学人才培养机制的成功,“钱学森之问”仍然没有肯定和明确的答案。我国高等院校的培养体制仍然不能为学术发展培养足够的、够格的“潜力股”。既然如此,刘路一个人的成功,就越发让人担忧。
大学之中,部分程度上存在学术发现与行政管理之间的矛盾,附着于大学行政权力之上的利益,一定程度上让“术业有专攻”的学者迷失方向。以至于我们的大学体制之中,真诚的大学精神成为稀缺,部分学者出现学术沦丧、专业造假等道德败坏现象,虽然这些都是老生常谈,这些诟病也几乎让大学问题与问题大学变成了社会的大众痰盂,但硬梆梆的现实摆在那里,并且严重阻碍了学术人才的成长和发展。因此,公众担心“22岁教授”将来的成长发展之路,并非完全没有理由。
“22岁教授”,带给了我们不少惊喜,但也带给了我们许多担忧和疑问。刘路暂时的成功,并不能证明什么。刘路一个人,也承载不起整个国家对于学术型人才的希望和寄托。在这里,笔者只能祝福刘路能够在今后的人生路中一路走好,也希望社会舆论不要把他过早地捧成“学界明星”或“数学天才”,让他回归到单纯的科研领域中去,不打扰他清静的生活,比什么都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