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兴西屯村里来了4个海归村官

本报讯今年,本市大学生村官队伍首次注入了海归的“新鲜血液”。昨日,记者从市人力社保局了解到,2011年大学生村官选聘工作已经结束,在选聘出的2657名村官中,有4名留学回国毕业生。
据统计,今年共选聘大学生村官2657名,从事村支书助理、村委会主任助理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助理工作。其中北京生源1506名,非京生源1151名。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本市首次允许具有北京户籍,在国外正规院校留学,最近一年以内毕业,并取得学士以上学位的留学回国毕业生,参与应聘。而在报名结束时,吸引了来自美国、英国、法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的20名回国留学生报名应聘。最终,4名海归成功入围。据了解,这4名海归分别在大兴、昌平、房山、密云四区县任职。
而对于海归当村官,市人力社保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海归的加入,必定会给大学生村官的工作增加活力。而各区县在持绝对欢迎态度的同时,也都审慎地表示,最终的效果如何还有待时日考察。同时,各区县也表示,对海归当村官最为看重的是海归们带回的活跃、发散的思维以及先进、灵活的理念,而最为期待的是能够改善农村的现有习惯,在工作创新以及农村新文化的建设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另据了解,本市13个区县2009、2010两年共计4759名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在合同期满当年的8月底,共有4393人走上新的工作岗位,基本实现有就业意愿的合同期满大学生村官都能圆满转岗再就业的目标。走上新工作岗位的人员中,813人被录用为公务员,占17.1%;779人被事业单位招用,占16.4%;578人续聘,占12.1%;1264人被企业聘用,占26.6%;650人被聘为社区工作者,占13.7%;43人考研升学,占1%;还有部分人员采取自主创业、编外用工等形式灵活就业。
现场探访
大兴西屯村里来了个海归村官
“村里来了个国外回来的留学生!还是双料海归!”在大兴区青云店镇西屯村,海归年炳辰来村里做大学生村官的消息很快传遍了村子,满心好奇的村民们见到的却是一个和自己一样说着青云店土话、对村里生活再熟悉不过的小伙子。今年,海外留学三年、获得两个硕士学位的年炳辰回到老家大兴区青云店镇,成了西屯村的一个大学生村官。他说,自己最忘不了的还是青云店的土话。
年炳辰是土生土长的青云店人,他的求学路并不顺利,初中毕业进了技校,之后又考上大专、续读本科。“长大一点我才知道知识对一个人有多重要,大学毕业,我去了白俄罗斯,读艺术学和经济学两个硕士专业。”
现在年炳辰正在青云店镇政府挂职锻炼,10月正式进村。虽说还没进村,但这一个月来他已经去了西屯十几次,有时候是跟着支书去,有时候就是自己去转转。“我这几次把西屯的各种小角落都转遍了,就连只有一米宽的小胡同我都走了一趟。”当记者问他村里人口和面积的时候,年炳辰毫不犹豫地说出了两个数字,面积还是带小数点的数据。
“他是村里第一个留学生村支书助理,我对他期望挺高,想让他多给村里带来新知识和新思想。”面对自己的助手,西屯村村支书郭春刚说。年炳辰第一次进村,就是这位书记去镇上给接回来的。
别人眼中特别看重的留学生村官,年炳辰自己却说:“海归只是个虚名,只要他想出国留学,回来就是留学生。可在工作方面,无论是不是留学生,都是一张白纸,还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我希望从最基层做起,回到农村锻炼自己。”
年炳辰是在研究生二年级的时候在网上看到大学生村官信息的,当时他就认定,这是最适合自己的选择。“我从农村里出来,最了解农村状况,所以当时就发邮件给妈妈,让她帮我打听一下怎么报名。”但是从妈妈那里得到的反馈却是“报不了名”。
年炳辰的妈妈说:“青云店人都去黄村、去城里工作,他倒好,好不容易从国外回来还回村里。”虽然不同意,但是妈妈并没有直接反对,在给年炳辰回复的邮件里她说:“帮你问了,村官不招本科以上学历,你报不了名。”年炳辰并没有放弃,自己又去网上查清政策。“我一直和家人软磨硬泡,不断和他们交流我的想法,最后妈妈非常支持我。”村官报名时,年炳辰正在白俄罗斯大使馆帮忙做教育展,是妈妈帮他去交表、办手续的。
对于未来三年的大学生村官生活,年炳辰有自己的计划。“三年时间很充分,我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为村里、镇里做点事,希望今后的西屯村能成为带动镇经济发展的村子。”镇村官办主任冯占新也对年炳辰充满期待:“他是镇里第一个留学生村官,年纪小见识多,我们都盼着他能给青云店带来不一样的东西。”
■文/本报记者 史祎
■摄影/陶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