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就业要闻 >

姜振宇:读懂表情这门“外语”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8-08-20 浏览次数:

 

  姜振宇自称“普通科研人员一枚”,并不是超人,仅仅是对情绪的机制和表现形态比较熟悉,喜欢逻辑推导和事实验证。

  ■ 周末人物·中国新闻名专栏

  有没有过这样的时刻——当一个人在你面前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或者眉头紧锁、闭口不言时,你很想知道他脑袋里究竟在想什么。在社交场合,语言表达有触碰不到的禁区盲区。这时,一个小动作、小表情,或许更能传递真实的讯息。姜振宇和他的微反应研究小组,正在尝试捕捉这些讯息。

  □ 本报记者 卞文超

  姜振宇是综艺节目《非常了得》的座上点评嘉宾,他的真实身份是中国政法大学法律信息中心主任。在最近出版的新书《微反应》中,生活里常见情景以漫画形式呈现,拆分解读了“心理应激微反应”背后隐藏的真实情绪。

  错误测谎标准

  随着一部美剧流行

  随着美国电视剧《Lie to me》(译为《别对我说谎》)热播,神奇的剧情让一些测谎技巧流行。例如,男子摸鼻子代表想要掩饰某些内容;单肩抖动表示不自信,是说谎的表现……判断似乎如此简单易行,人们忍不住想要验证一把。

  姜振宇对这些测谎标准的简单套用说不。

  记:观看《Lie to me》对你而言是种怎样的体验和激发?

  姜:2009年《Lie to me》第一季出来之后,我个人非常兴奋。因为很早就知道Paul Ekman,他是这部剧的科学顾问,也是剧中主角原型。我很早就读过他的书,没想到能看到这样一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用各种镜头语言和故事情节将微反应的研究展现在世人面前。这种不是文献方式的交流,让我感到新鲜和愉悦。

  但电视剧是把双刃剑,不出所料地,这造成了人们对于这项研究的妖魔化和神化评价。这两者我都不愿意看到,本来很踏实的一项好研究被大众误解,我也很心疼。正是为了尽量减少这些误解信息的二次传播,我个人才愿意通过各类渠道传播严谨的分析方法,尽自己的一份责任。

  记:如你所说,对测谎标准有一些误读,举例来说是哪些?

  姜:在广泛流传的测谎标准中,比如回答问题的时候,眼睛向左转表示回忆,眼睛向右转表示编造;说谎的时候,音量会提高,或者说谎者会盯着对方看,以确定对方是否相信自己。这些片段都不能简单粗暴地滥用。要想通过分析各种微小的外在表现来判断谎言,需要学习一个完整的体系。

  记:书中提到,微反应属于“非语言行为”研究的一个子领域,美国在上世纪70年代对此方面研究已达到高峰。现在美国这一学科的研究及应用状况如何?

  姜:我获取这一信息的唯一渠道是文献阅读。各类文献表明,对于表情形态、动作形态的解读,以及其合理性的证明,美国已经做得非常细致、稳定。从应用角度来看,也的确有大型企业和科研机构在使用这些研究成果进行各类分析,但并不是繁花似锦的遍地都是,仍处于比较高端和稀少的应用技术。

  记:在中国又是什么情况?这项研究是属于心理学范畴吗?

  姜:中国应该算是刚刚起步吧。国内标明自己有这个方向研究的机构为数不多,但是与之相关的基础理论研究,比如情绪类的研究,还是很扎实、成果比较丰富。至于应用性的研究和一线使用,数量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