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不让,有时真不是道德问题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民意中国网,对4499人进行一项题为“我们社会为什么缺少礼让精神”的在线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高达62.7%的受访者明确表示认同当下生活中“谁让谁吃亏”的说法,2.7%的受访者表示“不好说”。(12月18日《中国青年报》)
中国人向来是谦抑尚礼的,老话说叫“礼节民心,让则不争”。但近日的几桩事,确实又激起民意强烈反弹:一是“中国式过马路”,凑够一撮人就直接往马路对面奔,完全不让红绿灯。二是有关救护车的悲剧,北京救护车在路上得不到避让致使伤者身亡,3公里、40分钟、一条人命——此事引发全社会关注与震惊。有人说,这一事件背后折射出公众礼让精神缺失。
让不让,看起来是道德问题。就像孔融的梨子,就算你不捡最小的,起码可以不抢最大个儿的。秩序规则,总是人定的,纰漏瑕疵难免,如果制度真的完美无憾,这世界就不会有得逞的“恶”了。因此,道德律令才会在哲人的内心世界,犹如璀璨星空般值得敬畏与信仰。
但问题是,凡事诉诸道德,也是一种“理性的偏见”。一者,尽管我们承认制度未必完全可靠,但在这世间任何一个地方,稳固的制度永远比感性的道德靠谱。换言之,只有制度鞭长莫及了,我们才会希望道德出来兜底;而只要是制度的“一亩三分地”,就不该夸大道德功效代偿制度的地位。譬如乱占盲道、或者乱占公交上“特殊座位”,会罚得你懊悔不迭,屡屡较真下来,好习惯就这么“被养成”了。
二者让不让,有时还是“技术问题”。譬如救护车事件中,堵在救护车前的,未必是不肯让路的。城市道路上的一锅粥,出行的司机都感同身受过,可一旦真想要为生命让出“绿色通道”,你知道如何个“让法”吗?近日,一则“实拍德国千余辆车给急救车让道”的视频令我们叹为观止,德国的司机都知道,面对紧急情况,须“左车道的靠左,右车道的靠右”,“若不能平分向左右,则中间车辆一律靠右”,然而我们空有“让道”的道德诉求,真出了事情,谁也不知道怎么“让”——无序的善心,有时并不见得好过破坏的恶意。
我们从计划年代的克己自治中走来,既被突然而至的市场鼓动着“竞争”过,也被法治不健全的“逆淘汰”深深伤害过——今天的“拒不礼让”,有时真不是道德问题,是生存法则使然,是制度环境使然,更是价值理念使然。“衣食既足,礼让以兴”。有序的生活、尊重的快乐,社会要补课的,也许未必只是一门“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