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怎能回归桃花源式“私塾”?
远离城市的喧嚣繁华,逃离升学和考试的压力。近日,武汉7对父母放弃城市的优质教育,在乡下找了一所废弃的小学,自己教孩子诵经读典、练习书法。7对家长坦言,此举实属无奈,只因对现行的教育体制失去信心,不得已只好去摸索一条能够保护孩子们天性的教育之路。(1月3日新华网)
读此新闻,让人惊叹。曾经当过老师的笔者,不得不发出这样的感慨:无奈归无奈,教育怎么能“倒退”到桃花源式的“私塾”之中?!
相信许多人对我国古代的“私塾“并不陌生,它是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教授儒家思想为教育方针,是私学的一种。中国成立以后,随着新式教育思想的推行和发展,私塾自然被淘汰。
时代进步至今日,没想到武汉七位家长为了更好地教育自己的孩子,作出了如此匪夷所思的“桃花源式创新”。应试教育、看重成绩不重视能力、科举式中高考、忽视学生的爱好和天性等等,我们的教育确实存在着许许多多问题,但无论如何,这些不能成为回归到私塾教育的理由!
这七名受过高等教育的家长建立的“世外桃源”坐落在武汉市黄陂木兰山脚下的一所闲置小学。两层的教学楼的一楼被改建成各家宿舍,每家一个带卫生间的单间,房里摆有高低床和书桌;二楼则是孩子们的学习场所。其中,幼儿活动室里,装有一大片木板搭成的榻榻米,榻榻米上,有两块棉纱搭成的帷帐。看起来,确实非常温馨。诵读四书五经、数学、书法、英语等课程,全由家长授课,没有考试,没有压力,没有大量的作业,有的只是轻松自然和模仿父母学习。
这样的自学真的是孩子们的“桃花源”?不敢苟同。家长们所谓“远离城市污染和喧嚣,保护孩子的天性,尽可能地给他们自由,给他们一片没有污染的人文和自然环境,陪伴他们一起学习和成长”,听起来很美,真能逃离应试式教育高压?难道就不怕跌入无目标的陷阱?!学校教育虽有不足,但其自有强于“私塾”式教育的优势,那种众多孩子在一起学习嬉玩的环境,那种注重团结、纪律、合作的氛围,那种由专业教师传授知识的系统性优势等等,这些自建的“桃花源”能提供给孩子们吗?显然不能。把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拢”在一起,不符合孩子的阶段性成长规律。家长直接教孩子,孩子能否接受消化?家长的教学能力是否胜任?如今,有几个娇惯的独生子能长期接受家长的自律管教?!
当前,我国的应试教育确实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一体制经过长时间实验形成,具有一定的优点,绝不能全盘否定。对其不合理、不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观念、思想、体制和方法,我们可以与时俱进地改革,但不能倒退到“自办教育”上去。所谓“摸石头过河”,是在肯定前路的基础上于改革中探索前进,绝不是盲无目标的“乱撞”。 一些家长坦言,在两个多月的教学中,他们已经感受到自己知识的匮乏,即是一例。新鲜感过去之后,再好的奇思妙想都有落入贫乏的可能。
但这七对父母的探路式创新值得我们的教育深思。落后沉旧的灌输式教育,是会遭到家长无声的抗议和批评的。增强对学生健全的人格教育,爱心与合作教育,减少性格和人性的自由压抑,多关注孩子的个别化需求,发挥学生的专长,切合对象因材施教,创导一种宽松的有针对性的实用性学习环境,每一项内容都不容忽视。
“在家上学”的思想,不乏成功个例,但它并非中国教育改革之道,也涉嫌违反义务教育法。“闭门造车”,难成大器,望“发烧式”尝试者警醒并慎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