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5工程资金建大楼”的误会当如何澄清?
大学之“大”,当然不在大楼之“大”。既然如此,假如以“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国际知名的高水平大学”为目标的“985工程”资金,却被用于建“大楼”,当然没有花在“刀刃”上,甚至根本偏离了“985工程”的初衷。不过,所谓高校用“985工程”资金建大楼,既然来自公众的误解,有了办公室主任出面解释,误会看来有望彻底澄清。
不过,尽管号称“985工程”资金是专款专用,不能用于盖楼,而高校建楼的钱则有着其他来源。但是,这样的解释,其实只是对资金使用规则的重提,现实中这些规则是否被遵守,又有无违规挪用“985工程”资金建楼的现象,却并未完全释疑。不仅如此,即便现实中真的并无违规使用资金的情形,何以“985工程”资金会遭来“被用于建楼”的误解,在澄清之余,也更需反思。
的确,正如追求精神高度,不必因此便拒绝“面包”。“大楼”固然不是万能的,但大学如果没了“大楼”,基础建设都跟不上,即便不至于万万不能,也难免处处掣肘。事实上,无论是教师教学与学生自修,还是实验室的研究创新,其实无不需要大学提供必要的空间。作为开展教育科研的基本硬件条件,大学当然也不必对“建楼”说不。尤其是放在当下大学扩招的背景下,撇开扩招本身的是非不论,当一些高校的住宿、教学楼、实验室根本赶不上学生扩招的速度,这个时候,如果还不在高校基建上加大投入和供给,倒是不折不扣的“误人子弟”。从这个意义上说,大学既然客观上存在“建楼”需求,再加上当下不少大学校园火热的建设场面,大学建楼的资金究竟来自何处,自然难免引人遐想。
虽然高校建楼的钱主要来自贷款、“211工程”的一部分、中央的专项投入和学校自筹资金或捐赠,但当下的高校扩张,已然令不少高校负债累累,甚至有濒临破产之虞。这个时候,高校会否存在“拆东墙补西墙”的冲动,挪用其他资金用来填补“建楼”的窟窿,也就并不能完全排除可能性。而按照“985工程”一期的资金更多用于硬件,二期资金主要用在学科平台建设上。“硬件”和“学科平台”究竟如何定义?“建楼”会否也批上“硬件”与“学科平台”的外衣,堂而皇之的用起“985工程”的经费?恐怕未必全是妄自揣测。
不仅如此,真要澄清“985工程”资金未被高校用于建楼,显然不能仅仅重申资金投入的方向和使用规则,现实中,对于这笔资金的使用与投入,有无严格的监管与审计机制?放在高校财务状况缺乏起码的透明,高校财务管理混乱的现象时常被曝出,一些高校还私设“小金库”,甚至科研项目资金都可以通过报销之类的手段成为个人福利,谁又能保证“985工程”资金能严格按照规则,被用于“建设一流大学”的刀刃上呢?
一言以蔽之,真要消解高校“985工程”资金被用于建楼的误会,相关资金监管审计环节的严格到位,以及高校财务的公开透明,或许才是最到位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