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才理论 > 人才论坛 >

2013年 教育公平攻坚年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8-08-20 浏览次数:

 

  截至元旦,我国已有27个省市公布了异地高考方案,推进异地高考,应该说由此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是,随着异地高考方案的公布和实施,各种矛盾将越来越多地呈现出来,真正考验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和各地政府的是2013年。在笔者看来,2013年,异地高考还会继续成为全年度的热门话题,而与之相关的教育公平问题,会引起整个社会的更多关注。

  首先,已颁布的异地高考方案如何实施,将影响到各地异地高考政策的走向。据媒体报道,在率先宣布于今年开放异地高考的黑龙江,推进异地高考遭遇阻力,按照黑龙江的政策,只要有3年高中学籍,即可在黑龙江报名高考,可是一些随迁子女却难以在当地高中办出学籍。如此看来,虽然异地高考门槛不高,可是在现实中,教育部门、学校极有可能设置人为的障碍。

  其次,北京、上海的具体方案会是如何,直接关系到异地高考的全局。一直以来,笔者认为,如果北京、上海、广东的异地高考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异地高考问题就可以说没有得到解决,因为北上广是异地高考矛盾最突出的地区。根据已经公布的方案,北京只是过渡方案,上海只是原则方案。可以想象,围绕这两地的具体方案,将有持续不断的博弈。

  再次,高考改革方案会否落地,决定高考公平推进程度,也反映我国教育部门推进教改的诚意。教育部在2012年的工作要点中曾明确提到,要研究制定并发布高考改革方案,可遗憾的是,直到年底,也不见高考改革方案发布。众所周知,高考改革,是我国2010年颁布的国家《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最重要改革之一,眼下,《教育规划纲要》已经颁布近三年,具体高考改革方案还没有落地,这已经让公众对教改失去信心。

  按照《教育规划纲要》所确定的高考改革精神,如果我国切实推行“政府宏观管理,专业机构组织实施,学校依法自主招生,学生多次选择”的高考改革,实行“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异地高考问题已经得到全面解决,根本无须各地自行出台方案。因为按照这一改革,我国的全国性大学实行基于统一测试的自主招生,全国所有考生在任何地方都可报名高考,高考报名的户籍限制也就不存在了。简单地说,要扩大高考公平,必须推进高考改革。

  推进异地高考,扩大高考公平如此,我国整体教育公平的推进也是如此。比如,校车安全问题,2012年出台了《校车安全管理条例》,但年底的校车事故,让大家对《条例》的作用很是怀疑,原因在于我国虽有了法规,但并没有解决政府主导问题,购买校车的经费没有落地,一些农村地区的中小学、幼儿园还是依靠不合格的校车上下学,超载、超速问题仍旧没有得到治理,只有明确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分摊机制,保障投入,才能给乡村学校学生安全的求学环境。

  还比如,民办学校的发展问题,2012年教育部门出台了专门规定,要求清理一系列歧视民办教育的政策、规定,可是,对民办学校的制度性歧视是最为严重的,具体包括大学招生分一本、二本、三本,把民办学校放在公办之后;学校管理,公办学校有副部到副厅不等的级别,民办学校则没有级别;教师发展,公办学校的教师有事业编制,编制又与社会福利保障等直接挂钩,民办教师没有编制,于是在晋升、评奖、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等方面都低人一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公众的权利意识逐渐觉醒,推进教育公平势在必行。我国教育部门要意识到,教育公平不能止于加加减减,更应该改革导致不公平的教育制度。从这一意义上说,提高教育质量,扩大教育公平,教改是必由之路。教育公平攻坚,就是教育改革攻坚,期待2013年能有所作为。

  熊丙奇(上海 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