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也成了大学生的必修课?
谢强(化名)是江西某大学哲学专业的毕业生。作为学生预备党员,谢强被学院分配了一个硬性任务,就是督促、帮助同寝室的其他人尽快与用人单位签订“就业三方协议书”。谢强和他的同学们早就被告知,如果在论文答辩之前还没有交上就业协议,就不允许参加第一轮论文答辩(据5月27日《中国青年报》)。
按理说,大学生念的专业,如果毕业后就失业了,高校是要负责任的。因为,这至少说明,你提供的产生质量是有问题的,用契约精神的角度分析,这显然是一种失约的表现。可是,江西这所大学却勇于化被动为主动,直接用毕业的权限强迫学生们自己寻找就业,这不失为一种超前的做法,但却无法掩盖其日渐凋零的尊严与底蕴,甚至是在用一种疯狂的手段透支。
这是一件挺搞笑的事情,却也是一件可悲的事情。能想到用毕业资格来要挟学生自己就业,进而提高就业率来保障专业存活的点子,说明在这种专业的设置和管理上,他们已经黔驴技穷。当高校都无法调配自己的专业,就像一个商家无法提升自己的产品质量,就算依靠有限的权力苟延残喘,那结果也只能是饮鸩止渴。这样的教育无疑陷入了尴尬的恶性循环,而这种本质上的伤害,又是盖多大的校区,引进多么先进的教育理念都无法改变的。
高校们似乎应该反思了,他们为了维系自己的尊严,已经用到了各种各样的杀手锏,很多甚至让人不齿。这样下去,终究会有消失殆尽的那一天,比如没有学生可以逼迫。那高校只能自娱自乐了。在高校陷入这种饮鸩止渴的乐趣中无法自拔的时候,就应该是教育主管部门出面拯救的时刻了。
此时,光是考核专业的就业率,进而决定是否允许继续招生的考量显然有些过时,如何考核一个专业的市场真实性,比如对就业率的考量在一定时间内,避免出现找个单位签个假协议蒙混过关,就显得尤为重要。这样的考核,是对学生负责,对专业负责,也是对时下权威性越发减弱的教育的挽救,也是对契约精神的一种阐释与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