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才理论 > 人才资讯 >

海外博士面临归国生存考验(图)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8-08-20 浏览次数:

 

   对于时下的海外学子而言,“归不归”其实不是问题所在,真正的问题是“怎么归”。在北美、欧洲以及亚洲等中国留学生聚集的“圈子”里,一些博士毕业面临择业压力的年轻人,正在为去留的问题激烈斗争。一股彷徨、焦虑的情绪在蔓延。“归吧,(国内)消费与国际接轨了,收入归到了第四世界,怎么归?回国图个啥?”也有人追问:“那每天吃饭图啥啊,活着图啥啊?”“圈子”内的争论再次打破既有单纯、平静的求学生活。在距离中国历史上第一批官派留学生留美幼童开启留学生涯140年的今天,一些博士海归开始为能否回国、以何种身份回国而纠结。

    想做事的人还是想回来。即使是现在,郭伟(化名)仍然不确定自己是否要回国,虽然他在一两年前就在考虑不再续签工作合同。受他法国导师的看重和挽留,他一直待在国外做博士后,负责一些项目及研究工作。其间有一天,他远在上海的夫人在电话中跟他讨论“幸福感”的问题,他才意识到回国发展的紧迫性对家庭而言,经济上的考虑固然重要,但一家人在一起才是首要的目标。现在,郭伟开始留意国内外好的就业机会,并频频与国内几家单位接洽,游走于北京、上海、杭州等一线城市。与那些在国外拿到学位的“纯海归”不同,郭伟的电子工程专业博士学位在国内获得,随后他赴法国做博士后,因此算是“半海归”。坐在宿舍电脑前和记者视频聊天,郭伟强调:“人太多了,得先回国占一个位置。占个位置很重要!”其实,国内用人单位对于“一般”海归挑挑拣拣的做法已非新闻。由于近年受欧洲的债务危机以及美国金融危机的持续影响,作为世界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海外人才不断涌入,以前那种海外学历吃香的时代正在远去。这或许是当下中国的一个时代特征。博士学位还不够一边是高校、科研机构,一边是北京、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在回国路径的抉择上,高校与城市是两个重要的衡量因素。多数情况下,博士毕业的海归会首选高校,如“211工程”名校,以国内排名TOP10为主。

    如果遇到非大城市如北京、上海不去的情况,甚至退而求其次,进入一般大学的也大有人在。留学生倾向于国内名校的职位,国内高校同样看重海归们的名校身份。近年来,名校之争、大城市之争在海归的归国选择中愈演愈烈,这让很多国内名校对应聘者的要求越来越高,职位也越来越少,让一般人不敢染指。以北京、上海等地高校为例,一些高校所聘岗位不仅要求求职者是留学海外的博士、博士后,还必须来自海外如北美名校。中国前20名的高校对于北美高校的博士生,尤其是拿到终身教职的人才,基本上会照单全收。“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国内高校对留学生"海外名校毕业"的身份要求近乎苛刻,甚至已超出职位本身的能力要求。”郭伟说。去年,郭伟到上海某高校应聘,对方出于对他“非名校出身”的判断,继而对他的科研能力、专业方向也不在意起来。对方甚至明确表态:你来了后能拉来项目、拉来钱吗?“国内高校不是想培养大师,而是想引进大师,通过引进来带动一个方向或领域。”这种直白的表述引发了郭伟的沮丧和愤怒,“它们(国内高校)缺乏容忍、隐忍、厚积薄发的精神,急功近利,很想成功,又没有耐心。”

   通过和在海外工作多年的老外、海归们交流,郭伟发现大家在某一点上有着高度的认同:想回国发展,想要获得更好的机会,博士学位已远远不够。必须在海外高校拿到教职,那时候回国才会受到“真正的”欢迎。过渡阶段先占个位置相比较国内博士生每月几百元的补贴,国外的补贴、奖学金则相对丰厚许多。在韩国,博士奖学金为150万元韩币,相当于9000多元人民币。其中除去70万元的学费,以及每个月三四十万元的伙食费,还能省下一部分。其博士后月薪约为240万元韩币。在欧洲,博士后的月薪约为2400欧元,维持基本生活且尚有结余不成问题。在北美,取决于不同州,博士的全奖略有不同,但平均也在2万美元左右。依靠微薄的补贴或奖学金,尤其读到博士的同学往往也到了成家的年龄,很多已经娶妻生子,国内的博士生将面临生存困境,他们很难不向家里要钱,而且这种境遇还和导师的水平有很大关系。在生活的重压下,又期望他们做出优秀的研究工作,压力可想而知。博士生在待遇上的国别差异,恰恰反映出他们在就业后所获得的薪酬水平。“海外的博士挣钱确实比国内多,如果我们回到国内一线城市从讲师做起,每个月几千元的基本工资很难撑起一个家庭。”郭伟说,所以他会相应降低标准,先在国内占一个位置过渡一下,然后再考虑进一步发展。例如,去二三线城市发展。郭伟的选择虽然是一种权宜之计,但他认为这也是目前最为可行的办法。对于不少倾向于回国的海外学子来说,国内的位置越来越少,待遇也不高,这让他们难以抉择,陷入想回又不能回的两难境地。“想做事的人还是想回来,在国内能调动的资源毕竟比海外多得多。”郭伟直言不讳地说,“其实最理想的一条回国路,就是在国外混得小有名气。只要你是牛人,国内肯定欢迎,待遇也很好。”

    海归语录。现在国内虽然有很多人才引进计划,会提供项目资助、经费支持,但要求很高,如是否是紧缺专业,是否有雄厚的背景(拿到国外教职)以及其他头衔。这从侧面反映出国家对高技术人才的侧重点有点偏,对牛人太重视,对一般性有发展潜质的科研人才重视不够,造成他们的生存环境很艰难。真要回去,心态肯定要调整,不管怎么样,自己要问心无愧吧。对于国家民族,我拆开来说,为了“家”为了父母回国的心是肯定有的;“民族”,就像文化落差的问题,是根啊;“国”,其实,我们这些在外面的“穷二代”,可能很多人真的还是想着国家,总想回国的。虽说现在国内很多情形让我们挺失望的,比如毒奶粉、撞动车什么的,可是,只能说想恨不容易,爱难说出口吧。我想起曾经读过的《巨流河》里面的一段话,是国学大师钱穆说的。他说:“"文革"结束后,五十岁左右的人仍会保存一些国粹,他们有说话的一天,中国文化仍有延续的希望。”然后我在人人网和国内很多同学讨论这段话,我们都在思考,我们这一代人,预示的就是中国的将来,我们又会把中国引向哪里?(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张林采写)

    回国后担心被浮躁。一周前,苏瑾(化名)和她在韩国浦项工业大学的同学登记结婚,至今仍沉浸在一种甜蜜的幸福之中。苏瑾的硕士、博士都在浦项工业大学就读,专业方向是化工,预计明年博士毕业。在博士毕业之前搞定自己的婚姻问题,对于不少抱憾于与婚姻无缘或者被岁月蹉跎了的博士来说,无疑是一件幸福而又明智的事情。苏瑾向记者描述自己的时候,称自己小眼睛、矮个子……热心、活泼,认死理。当记者征询因为隐私是否有必要隐去学校名字时,她在QQ窗口打了一行字:不用,算是为浦项工大免费宣传一次。苏瑾家在中部城市,她老公家在东北,两人都是独生子女,因此对于双方父母的照顾成为他们回国发展的决定因素。“回国是肯定的,不过可能不会毕业后马上回国。”苏瑾说,“假如以后我们在国外发展的话,父母肯定是我们的心病。”选择回国是一种家国情结把握回国时机,对海归们来说尤为最重。特别是对于理工科博士而言,仅有国外博士学位还不够,还必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否则即使回到国内高校,也因为没有拿得出手的研究成果和高影响因子的论文,短期内难以开创局面。心仪高校,和苏瑾的性格有关。在学校和实验室呆久了,让她始终能够保持平和的心态,找到外界无法理解的满足感。由此,高校成为他们夫妻回国发展的首选。选择回国,还出于异国文化差异带来的心理落差。

   “留在国外,最主要的是文化需求上比较难满足。本来在外面很多中国的东西都接触不到,然后待的时间太长,总觉得没根没底的,心里很不安稳。”在集体主义比较严重的韩国,实验室的同学一般都是一起做事,这让中国学生很不习惯。“韩国学生聊得开心,虽然也会照顾你,给你找话题,但是总是觉得很孤独。”苏瑾说。这种天然的疏离、排斥,让外人很难融入。苏瑾的同学评价她是一个才女,文史方面的书看得较多,容易感性。她的选择似乎也印证了这一点:回国,是很多海归们都有的“家国情结”带来的必然选择。看重在二线城市发展浦项工大的软硬件条件在亚洲高校中属于佼佼者,硬件条件尤为突出。之前有东京大学的博士生来此作交流,对学校环境很是称赞。苏瑾研究的是新能源方面的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对于他们组来说属于新开发的方向,近几年陆续发表了一些论文,在产业化和合作方面也多有突破。“我们课题组在韩国来说应该是数一数二的大组,但是理论支持还不是太够。国内中科院大连化物所和宁波材料所都做得很好。”苏瑾说。同时,专业上的优势未必会成为回国就业和发展的优势。

   “还是要看平台。要是有高校或者科研院所正好有发展这个方向的考量,又有资金和项目支持,可能就比较契合。”出于对回国后生活压力的考虑,苏瑾将来倾向于选择二线城市发展,并且不排除回双方一方的老家。对于如今很多海归首选一线城市,造成一线城市人才济济、竞争激烈,苏瑾的选择更多是出于一种理性和对从容生活的追求。在尝试和国内学校一些老师接触,了解到一些情况之后,苏瑾感到博士毕业立即回国好像不大有优势。“比较好的高校,如"985工程"之类的,博士回去后只能是讲师,一开始没有学生,没有课题,只能跟着大组的大老板后面打杂。每个月基本工资,挣扎在温饱线上吧。”差一些的学校可想而知。因此,苏瑾也许会和老公先做一站博士后,一边做博士后一边继续留心国内的位置。回国是肯定的,对苏瑾来说,毕业后立即回去并不明智。为浮躁之风担忧前一阵子,南方科技大学因为核心团队出走而引发的案例特别火,引起苏瑾和香港及内地一帮同学的激烈讨论。

   “我很奇怪,为什么在国内办一个民办研究型高校这么难。感觉到底还是因为制度问题,才会做点什么事情都显得惊世骇俗,口水多过行动。”苏瑾说。与之形成反差的是,类似于香港科技大学和浦项工大的研究型学校,这几年在韩国已有多所异军突起。“很顺利,建成没几年都能发SCIENCE、NATURE了。管理清明,本科生研究生的学习条件也都不错。”据介绍,在用人招人上,韩国的私立大学经常招收刚从美国毕业的博士或者博士后,来之前工资和实验条件都谈好,新教授回国一般不到一年都能建成自己的实验室,买好仪器招好学生开工,上手特别快。“感觉挺简单的事儿在国内都变复杂了。我觉得还是浮躁虚荣。驴粪蛋表面光!”苏瑾担心回国后她会被这种浮躁所影响……虽然读博读到艰难的时候她也难免浮躁,但和一个国家的整体浮躁相比,简直微不足道。苏瑾说:“一个国家的浮躁,挺危险的。”在完成学业的过程中,苏瑾也在两手准备:一边留意国内的职位,一边试着申请国外的博士后。如果不顺利的话,她只能选择别的方式“曲线回国”了。

    回国以什么身份?张圆圆(化名)是典型的北京女孩,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在国内辗转了几年,为了更好的发展留学德国。一切行动都很毅然决然,不拖泥带水。在德国完成硕士学业后,她选择继续攻读博士学位。最近,她回国了。她对她的一个朋友说:“我想结婚,先把个人问题解决了。”也许是对于德国“严谨、刻板”的教育制度带来的超长学习周期(虽然这一教育制度已经改变)的厌倦和疲惫,她甚至可能放弃在读的博士学位。这也和她所选的文科专业以及未来并不明朗的就业前景不无关系。另一个原因是,虽然德国的教育收费不高,对于以德语为主修语言的留学生来说甚至不会带来什么经济压力,但对主修英语的留学生来说则价格不菲。国外的人想回来,但是以什么身份回来,很多人纠结这个问题,很多人于是选择暂缓回国。张圆圆看似是个特例,其实再正常不过了。一个萝卜一个坑10年前,海归们进入国内高校相对容易,那时候出国的人不多,回来的人更少,机会似乎俯拾皆是。海外学历是一个富有含金量的耀人光环。现在的情形大为改观。海归,回来后活不活得下去都成问题。

    不久前的一个例子,一个林业专业的德国硕士生毕业后曾考虑回北京,意向方单位开出税前月薪3000元的工资,把他“一闷棍打了回去”。当时美国的房价也就每平方米6000元人民币,一般的美国人工作三四年就能买一栋上百平方米的独居。反观国内的生活成本,北京的房价,那个德国硕士没理由回来。“以前国内缺人,现在一个萝卜一个坑,压根没位置。”张圆圆无奈地说,“我们在国外讨论很多,非常苦恼,但国内的工资实在太低,只要不是千分之十的人才,就别考虑(回来)。”和大多数海归一样,张圆圆考虑最多的还是父母亲人都在北京,需要照顾。找工作也需要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