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定期注册”要点在激活流动性
近期校长性侵幼女、教师体罚学生等事件,引发了公众对教师素质问题的广泛关注。据悉,目前全国有教师1440万人,教育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要打破教师“铁饭碗”,实行五年一注册,定期注册考核内容包括师德、业务考核以及教学工作量等。师德将作为首要条件,实行一票否决。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教师似乎是终生职业,也即通常所谓“铁饭碗”。但事实上,该行业其实一贯设有“退出机制”,未来或将推行的“定期注册”,只是将过去那种零碎、疲软的筛选模式,加以捏合和强化罢了。理论上,基于持久提升教师素质的考虑,“五年一注册”的积极效应自然可期。
近段时间来,各地频频曝出教师丑闻,在此特殊节点上,释放出试水注册制的信号,耐人寻味。它既显示了教育管理者对完善制约架构的尝试,也传递出现实纠偏的决心。
实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也是大势所趋。事实上,在现实语境内,很多职业早已采取了类似制度。之所以如此,实则有着极清晰的逻辑支撑:一方面,在知识不断更新的今天,对从业者进行周期性审查,能倒逼其提升业务能力;另一方面,实行定期注册,因及时“清退”了部分不合格从业者,能促进行业的新陈代谢。
当然,打破教师“铁饭碗”,在推行时,也会有着诸多利益考量。
推行教师资格定期注册,首要的前提就是,以流程的公开与标准化来运作整个过程。应努力避免“定期注册制”畸变成又一个行政审批项目,乃至充斥着暗地勾兑之事……为此,我们期待着教师注册考核时,“考核者”的构成能变得多元,而非仅有教育系统官员一方。也只有专业的运作,才能最大化落实“教师注册制”的善意。
实质上,在教育领域打破“终身制”,早就不乏渐进的步骤。在教师法中明确规定:将逐步实行教师聘任制,建立契约式的用人制度,完善激励约束,增强教师的流动性。而定期更新资格认证,何尝不是对此改革举措的延续和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