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合肥大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编者按近年来,全市组织战线积极探索、锐意创新,组织工作精彩不断、亮点纷呈。楼宇党建、公务员交流轮岗、竞争性选拔干部等多项工作受到中央和省委充分肯定。总体来看,全市组织工作实现了“全省争一流、全国有影响”的目标。为进一步扩大组织工作知晓度,让广大人民群众更好地了解、参与、支持组织工作,营造有利于组织工作改革创新的良好环境和氛围,从今天起,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介绍全市组织工作的亮点和先进经验。
公务员交流轮岗、公务员依法转任、公推公选县处级领导干部、面向本市基层选调市直机关公务员……近年来,我市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亮点纷呈。市组织部门围绕服务发展大局,做好做活“人”文章,树立正确用人导向,形成了选人用人机制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可以说,这些在干部人事制度上的改革,既是组织工作的探索与创新,也以诸多“开先河”之例,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热点,在选人用人机制上创造出富有特色的“合肥模式”。
将优秀人才聚集到合肥建设大业
上周末,在合肥广播电视大学举行了一场特别的考试——62名社区党政正职参加从优秀社区干部中考录市直机关公务员的笔试。据了解,这次招录工作有着许多“第一次”:省里授权单个城市组织招录公务员在全省是第一次;从本市优秀社区干部中直接招录进入市直机关公务员队伍在全国也是首次。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干部人才是合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市紧扣这个第一资源,树立更加鲜明的用人导向和更为具体的用人标准。坚持面向基层一线、发展前沿培养锻炼干部,着力营造干事在基层、成长在一线、发展比实绩的浓厚氛围。坚决破除封闭狭隘的用人观,树立现代开放的人才意识,千方百计、不拘一格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合肥建设发展的大业中。
不断创新选人用人的“合肥模式”
时间再回到去年11月19日,上午8:30,市政务中心小会堂内座无虚席,近400名“两代表一委员”和基层干部群众将目光一致投向讲台:我市2010年公推竞职选拔县处级领导干部首场答辩拉开序幕。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需要每一个符合条件者积极参与,也需要广大市民的关注,这样才能不断推进这项工作深入。”谈起自己参加公推竞职经历,市委组织部一名负责人说,其实,不论是否最终胜出,每一个参与者都是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受益者,通过这种形式,让我们更好地展示自己,认识自身的优点与不足。
这次公推竞职成为媒体和社会关注的焦点,通过这种选人用人模式迸发出来的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亮点,被众多媒体誉为“合肥模式”。但如果仔细翻开我市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的历程,可以发现这仅是诸多工作中的一项。如先后从市直部门和经济建设主战场选拔40多名优秀年轻干部充实到县区党政领导班子;
多渠道选拔数十名优秀干部,充实到市直重要管理部门,尤其注重选准配强“一把手”;采取公推公选对12个市直部门正县级领导职位进行选拔,面向全国公开选拔15个副县级领导干部……
可以说,这几年来,市委组织部紧紧抓住干部选拔任用的关键环节,努力造就一支引领跨越发展重任的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为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证和人才支撑。
继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
“干部是一种稀缺资源,同时领导干部的职位也是稀缺资源,如果这两种稀缺资源配置得当就能推动党和人民的事业发展,反之,就会延误甚至阻碍党和人民事业的发展,从经济学上叫做‘机会成本’。”市委组织部有关负责人说,我市围绕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营造用人环境,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下一步,我市将从整体上按照中央和省委的部署,结合合肥的实际,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推进干部人事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
该负责人介绍,合肥将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比如,领导职位如有空缺,可实行岗位空缺预告制度;改革初始提名权;进一步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的力度,到2015年通过竞争性选拔方式产生的干部不少于1/3;加强干部科学考核,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考核干部方法等等。通过这些举措,真正把那些忠于党的事业、对人民群众有感情、对工作有激情、勇于创新、善于突破、敢于负责的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