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博士暑期实践开发区 要把经验带回家
7月15日,丁姿参观开发区(头屯河区)首届手工技能大赛。(图片本人提供)
乌鲁木齐在线讯(记者李志刚)“啥?那个扎着马尾辫经常来我们社区的姑娘,是清华大学的博士?”8月6日,得知消息的白石桥社区的居民王素珍很吃惊。
王素珍是开发区(头屯河区)中亚南街道白石桥社区的居民,她所说的马尾辫姑娘叫丁姿,今年28岁,是清华大学在读博士。
6月底,丁姿与其他8名清华大学博士生一同来到开发区(头屯河区),进行博士生暑假课题实践。
丁姿来自哈尔滨,在校期间无意中看到了学校的实践课题,其中关于社区实践的岗位除了乌鲁木齐,还有安徽的一座城市。
“我没来过新疆,而且对新疆有一种憧憬,我觉得在新疆我能学会更多的东西,所以我选择了新疆。”丁姿说,“社区是基层,和我的专业又对口,不仅能让我完成实践课题,而且能更好地锻炼自己,增加社会经验。”
“我的实践课题论文顺利完成了,非常感谢各个社区领导的帮助,在这一个多月里,他们就像我的导师一样,给我提出一些建议和想法,真的非常感谢他们。”8月6日,丁姿在首府实践的最后一天,回忆一个多月的实践生活时说。
回忆过去的日子,丁姿清楚地记得刚来的时候,所有人对她的身份比对她要从事的工作更加关心。“你是清华的?”“你咋会来新疆呢?”“清华的博士生还到社区实践,不是大材小用吗?”
面对种种询问,丁姿笑着说:“其实博士只是一种身份,我也是一个普通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从事社区工作的领导请教,丰富我的课题,让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应用到社区。”
谈起丁姿,白石桥社区的党总支书记马勇军可是记忆犹新,因为他俩有过一次长达8小时的促膝长谈。
“那次长谈真的让我对她印象很深,整整8个小时,从上午11点一直聊到下午7点多,中午饭都没吃。”马勇军说。
说起这件事,丁姿很不好意思:“主要是马书记社区工作经验多,基本上把他10余年的社区工作经历都给我讲了一遍,让我对乌鲁木齐的社区工作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对我的课题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丁姿说,要对得起自己,要对社区负责,更要珍惜这样一次来之不易的机会。
临走前几天,丁姿召集了所有博士生参观了开发区(头屯河区)的部分街道社区,并召开座谈会,与社区领导进行交流。
“居民凝聚力是建立和谐社区的根本”“社区发展也要有‘文化核心’”……
一份份报告,一段段陈述,让社区的领导感受到了一种活力,一种动力。
马勇军说,清华学子不仅能做事,而且能思考,虽说一些意见和建议不是很成熟,但仍然指明了一个方向,就是创新。
据了解,2009年开发区应邀参加“新疆·清华大学人才战略和科学发展论坛”,首次与清华大学开展合作。2010年7月,开发区 “清华大学研究生就业实践基地”成立,今年2月,开发区(头屯河区)再次与清华大学就“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达成意向。
8月6日,开发区(头屯河区)清华大学社会实践基地正式挂牌。当日,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和中央党校的4名博士生、4名硕士生也抵达该区正式上岗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