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自动化写3D制作教材 毕业生写书填补国内空白
罗聪翼 图片由本人提供
《变形金刚》、《蜘蛛侠》、《2012》……3D电影已经凭借震撼人心的效果取得观众的青睐。这些3D特效是如何制作的?国产电影为什么就达不到这种效果?原来,这些特效画面来源于一个叫Blender的3D动画制作软件。但该软件因长期没有合适的中文指导教材,让国内爱好者学习使用困难。而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本科毕业才3年的罗聪翼却填补了这个空白。近日,由罗聪翼撰写的国内第一本关于Blender的原创中文学习指导书籍——《Blebder权威指南》正式上市,这本书已被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建桥学院等大专院校采用为教学用书。而罗聪翼本人,在大学学的却是与软件毫不相干的自动化专业。
他的执着
每天六七个小时写书 17个月写成30万字
“在国内,能找到的该软件的指导用书大都是英文版,中文教程的缺乏和大量商用软件的盗版应用给国内的学习爱好者增加了不少难度。”罗聪翼说,而他写的这本书就是为该软件的推广使用而写的。该书系统、全面而又详尽地讲述了Blender的各种功能和特性,并一步一步地讲解了它们的使用方法。
《Blender权威指南》上市仅一周便达到了1600本的销售量,两周后在当当网同类型书籍销售排行榜上排第四名,京东网更是已经售罄。同时在各大网店上,本书都获得了五星的好评。该书出版两个星期之后便被中国传媒大学和上海建桥学院等院校采用为教学用书。看到自己的新书如此受欢迎,罗聪翼坦言自己17个月的付出没有白费。
2010年初,他受机械工业出版社的邀请开始编写一本有关Blender的中文书籍。然而当时,Blender这款软件并不被国人所熟悉,同时Blender的性质是开源软件,本身就没有统一的翻译标准,市面上少有可以借鉴的中文资料,目前几乎没有任何关于新版本的官方完整可用文档,最新版本2.5系列尚处于开发阶段,这无疑给此书的编写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原创一本书的难度是很大的,我不希望借鉴市面上大部分软件的教程编写模式,而是希望将这本书编写成一本真正实用的教程,也可以是一本应用字典或参考资料。”这是罗聪翼写书的目的,因此他决定从软件的工作原理开始,深入每一个功能的应用流程,努力让读者在搞懂原理的基础上去学习和应用,这远比直接的去死记硬背参数更有助于读者掌握和使用。
于是,罗聪翼每天至少会花上6到7个小时编写这本书,静下心来逐字逐句地推敲,为了搞清楚一些概念,通常要花掉大量的时间去收集资料。他常常是利用白天的工作之余宅在家里写书,那段时间,查询、制作样例工程、截图裁剪充斥着他的生活。
对有的章节,他反复推敲斟酌,重写了两遍以上。最后完稿之后,校订稿打印出来整整有30万字、900多页、十厘米厚!
他的神奇
大学里学的是自动化 和软件毫无关联
自己的第一本著作,就被高校选为教材,但让人惊奇的是,罗聪翼本人所学的专业,却跟软件毫无关联。
“我三年前从南航毕业后,被南京一家软件公司聘用,靠的也不是自己专业本身。”罗聪翼笑着说,他在南航学的是控制制导和控制技术专业,属于自动化范畴,与3D软件毫不相干。
不过,罗聪翼在软件知识上的积累,就是从南航开始的。2008年,罗聪翼在南航图书馆浏览杂志时发现了一篇介绍Blender的文章。当时的他正在为校团委制作感动南航等多媒体宣传资料,需要添加一些3D的元素,所以便试探性地去了解和学习。“其强大的功能和易用性不仅让我可以快速而顺利地完成团委的制作任务,同时也圆了我实现CG艺术创作的梦想。”罗聪翼回忆,他就是用这款软件制作出颁奖晚会上的旋转奖杯的。
从那以后罗聪翼便逐渐地迷上了Blender。罗聪翼告诉记者,Blender将是他一直坚持下去的爱好,他以后将致力于该软件的推广,借助现有的社区化资源,实行网络上的资源共享,为爱好者提供交流平台和信息分享渠道。同时,他会继续推出视频教程,尝试和一些商业机构和研究院沟通,希望借此帮助Blender实现一些改进。
“写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但确实很有意义。”罗聪翼说道,“想到本书在完成之后可以作为中文用户的一本初级入门指南,并且能帮助Blender在国内的开源应用推广和自由知识产权应用,真的感到由衷的喜悦和欣慰。”(通讯员陈琴 王宇宁 记者 张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