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新闻 >

重庆社区392人愿捐遗体,感动中国!两会提案或给捐献者更多关怀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9-03-25 浏览次数:

 

近日不语君看到一折颇让人感动的新闻:重庆市江北区郭家沱街道 区区一个街道就有392人 签下了遗体捐献协议。

2009年的清明节,当时社区居民吴文界女士机缘巧合参加了一次由重庆医科大学举办的公祭活动,这次的公祭活动祭奠的就是捐献遗体的志愿者们,医学生尊敬的称呼这些逝者为“无语体师”,当时吴文界感觉无比震撼,第一次想到人还以这样的方式完成自己的一生,很快她就成了郭家沱街道的捐赠遗体第一人,她的丈夫和女儿也签订了无偿遗体捐献协议书,这事就像火种一样在社区当中传颂开来,从一人到一家,从一家到十家,其实很多人不是忌讳或者害怕,老百姓大部分是确实不知道还有这么一个途径能让人如此高尚的走完最后一程。社区也经常组织捐献志愿者给居民普及遗体、器官捐献知识和心路历程,所以形成了这392个而且还在不断扩大的群体!

未来每当人类医学取得一点进步,都有他们的一份功劳!

中国的遗体捐赠现状怎么样呢?

我国遗体捐献开展较晚,虽然20世纪70年代就有人志愿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研究和解剖学教学,但只是进入90年代后,才在南京、上海、北京及扬州市开始较大规模地接受志愿者的遗体捐献。

曾有人对北京、武汉、上海、黑龙江、重庆等地医科大学进行调查,资料更具体地显示我国遗体捐献落后的严重性。据介绍,首都医科大学每年最少需要50具尸体用于教学,10具尸体用于科研。但是,该校在1998年仅获得24具这样的尸体,远远不能满足需要。

重庆医学大学每年教学和科研需要遗体100~200具,但每年自愿捐献的遗体不过195具。

哈尔滨医科大学目前是哈尔滨市惟一一个自愿遗体捐献登记接收站,从2001年开始有700余人前来登记,但学校目前只收到30多具捐献的遗体,这个数量只是学校教学科研用量的一个零头。

上海是我国遗体捐献工作开展得较好的城市,从1982年至今,登记遗体捐献者已超过20400人,约占全国登记的总人数三分之二。现在每年最终捐献的遗体近300具左右,但这个数字离医学教学一年需要的700具也还相去甚远

统计表明,从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40余年间,尸体解剖的数量仅为4000例左右,这种情况是对医学资源的极大浪费,使医生无法直观地认识疾病的发生发展,严重影响了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医学水平的提高。

在2017年两会上,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表决通过了红十字会法修订案,修订案明确了红十字会“参与、推动无偿献血、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工作”。在今年两会上,遗体和人体器官捐献议题再获关注。

2018年全国两会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研究员俞金尧向全国政协十三届一次会议递交了《关于完善遗体捐献工作的提案》

案中提出如下几方面建议:

1. 制定一部遗体捐赠法,将遗体捐赠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做到遗体捐赠有法可依。

2. 建立全国性的遗体捐赠信息网络。使遗体捐赠的登记和过程更加便捷;使捐赠方与接收方能保持经常性的联系;

3. 逐步在有关证件(如身份证、驾驶证、社保卡、医疗卡、老年卡等)中添加遗体捐赠信息,以便在突发死亡的情况下,及时发现有关信息,并实现遗体捐赠。

4. 增加遗体捐献点,方便遗体捐献。 应该增加各个地方的医学院校附属医院的遗体捐献点,方便就近实现遗体捐献。

5. 给遗体捐献者更多的关怀。除了各地普遍给予捐献者证书、表扬等精神抚慰以外,应该给予捐献者在生前看病时挂号、就医、住院等方面的便利。

6. 建立遗体接受机构与捐赠者之间经常性的联络和访问机制。这种访问既是一种慰问的方式,也是对于捐赠的友好提醒。尤其是捐赠者在取得捐赠资格与死亡的时间间隔很长的情况下,这种访问十分必要。

7. 遗体捐赠协调员应该从具有遗体捐赠资格的人中间产生,以便更好地建立遗体接受机构和遗体捐赠者之间的关系,有利于遗体捐赠工作的操作和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