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与“双一流”建设要融合共进
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发布《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连同2015年国务院出台的《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和 2017年三部委印发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施办法(暂行)》,连续的出台文件和指导意见,凸显党中央、国务院及相关部门对“双一流”建设的高度重视。
这次的《指导意见》是对当前高校落实“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和实施办法的具体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建设高校的责任主体、建设主体、受益主体地位,引导高校深化认识,转变理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确保实现建设方案的目标任务。“二十四条”指导意见细致到位,从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到具体目标直到协调机制,广范围、全覆盖,是进行“双一流”建设的指南。
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双一流”建设所处的时代,已经是信息化浪潮纷涌、新技术革命与共享经济不断刷新社会管理模式与人们行为习惯的时代。
诸如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智慧城市、 VR/AR、数字经济……这些耳熟能详的词汇遍布网络和传统媒体,归根到底,就是信息革命的浪潮已经扑面而来、而且不可回避。跨界甚至颠覆的行业行为比比皆是,“共享经济”风生水起,新媒体、社交平台、游戏、外卖、电商、支付、P2P到阿尔法狗等等不一而足,这些技术变革为人们带来便利和效率的同时,也给社会秩序和社会治理带来极大挑战,并正在日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习惯与观念。从这一意义讲,我们的双一流建设必须与信息化社会潮流融合共进,才能更好地把握技术革命催生的机遇、满足新时代建设“双一流”的新要求。
“双一流”建设目标要素分析
“双一流”建设涉及诸多相关要素。包括高校内部党的建设、师资、学生、教学平台、科研平台、信息数据中心、学术期刊、后勤保障、校园安全、一流的学术科研文化等等。主要体现如下方面:
一是要以一流学科建设为基础。“双一流”建设坚持以学科为基础,明确了高校差别化发展导向,既适度发展综合性大学,也支持鼓励发展小而精、有专业特色的学校,实行分类推进。“世界一流学科”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拥有一流科研、产出一流学术成果;二是拥有一流的教学、培养出一流的人才。而一流科研和一流教学要依靠一流的学者队伍。而人才必须具备信息时代所要求的信息技能和信息素养。
二是要打造出中国特色。随着对学科特色重视与发展,高等教育必将迎来一个全新的多样化发展阶段,未来将会呈现出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中国特色。我国高校因发展层次、类型不同,各类高校的基础条件和科研水平各不相同,这在客观上要求各高校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中,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本校特色和发展条件,适度参考国际上同类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在不同方向与不同学科专业上,以特色胜出,逐步提升国际影响力。
三是要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终极目标。“双一流”建设是要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从大国迈向强国地位相称的世界级大学。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按照国家发展战略总体规划,创新机制、突出改革、注重质量、加快建设。着力提高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承接国家重大科研任务能力以及解决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重大问题的能力,产生一批有重大影响的原始创新研究、工程应用研究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服务于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
信息化与“双一流”建设融合共进
综观“双一流”建设的目标与任务,都无法离开信息化的环境,信息技术的进步带来新装备的部署、新模式的探索和涌现,从而推动了传统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的变革,也推动学习方式和形态的转变。因此必须充分重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还要更新教育观念,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法。这种变革将促发以下四个方面的改变:
一是改进师生关系传统模式。虽然课堂上一直讲“教学相长”,但是大多数还是以教师传授为主。由于互联网知识体系的存在,现在的实践证明,对于前沿、热点问题,尤其是新知识、新技能,很难讲教师比学生了解得更多、更广泛。在某些方面,学生兴趣爱好与深入研究甚至可能会比教师更精专。互联网带来的知识传播广度和深度,都是任何时代都难以企及的,也使得任何一个个体无法应对团体的挑战,因此真正实现“教学相长”在信息化时代是一个相当现实的问题,师生之间如何建设起教与学的良性互动,在学术上的相互启发与促进,这一样关系模式将对双一流建设有着深刻的影响。
二是改变知识体系。一次伟大的产业革命必然伴随着科学和教育的革命;一个全新的社会形态必然提供巨大的发明和创新空间,造就伟大的发明家和科学家。当代的信息革命必定如此。现行的教育和科学研究体系都是工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产物,不是为信息社会准备的,用来应对当代信息革命的挑战显然不适用。大量的方法、知识、信息等将被淘汰,虽然信息技术革命引发的新的生态还没有形成稳定的局面,但是原来的知识体系已经面临严峻的挑战,认识到这一点非常关键。
三是改变学习模式,突破时空学习。在信息时代的屏幕化和碎片化特征下,人们的学习模式也呈现屏幕化和碎片化发展,学习者通过互联网随时随地获取名校、名师的教学课程,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开放性学习模式,选择性、针对性和自主性更强,共享式分享式的学习模式将对知识的传播与吸收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所以作为学习者来说,需要充分利用信息时代网络技术提供的学习便利,决不能满足于传统校园课堂的单向知识传授与学习模式。
四是改变教育观念。翻转课堂、微课、MOOC、云端学校等的出现,导致现有的师生关系、管理模式、教学方式的改变,进而可能重构学校的存在方式。新型的教育形态和教学模式的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众多的高校、教育专家已经开始转变教育观念,探索和实践新的教育模式。无论人们是否愿意,技术的发展都将会导致大学功能的根本性转变。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所言:“人类历史中的许多灾难都源于这样一个事实,即社会的变化总是远远落后于技术的变化。这是不难理解的,因为人们十分自然地欢迎和采纳那些提高生产率和生活水平的新技术;但是,人们却拒绝接受新技术所必需的社会变化,因为采纳新思想、新制度和新做法总是令人不愉快的”。
因此《指导意见》也提出,必须建立知识结构完备、方式方法先进的教学体系,推动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推进信息化实践教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全面提升师生信息素养。所以,作为教育机构和教育者来说,必须积极适应全社会学习需要求的变化和新技术的运用,在不断提供可供分享的新知识同时,注重不断拓展知识传授的手段、方式和途径。
信息化与“双一流”建设的融合,就是要拥抱变革。首先转变观念,以开放的思想、开放的心态迎接改变。其次要转变机制,从政策、体制层面尽快应对新挑战。第三,要切实做好高校信息化与“双一流”建设的融合发展,为高校的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做好舒适的环境和应用支撑,这将为我国“双一流”建设目标的实现和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带来更大的益处。总之,我们要有新的观念、新的技术和新的管理模式,才能拥抱“互联网+”现代教育的新时代,建设好具有中国特色的“双一流”,培育好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