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才理论 > 人才研究 >

让“冷板凳”也能坐“热”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9-05-10 浏览次数:

 

 屠呦呦85岁高龄荣获诺贝尔奖,钟扬16年援藏行路50万公里,推动西藏大学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培养……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默默耕耘、潜心研究,为时代发展、社会进步无私奉献。

  正因为各行业有这种甘坐“冷板凳”、默默付出的英雄,才成就了我们祖国的富强。但在鼓励这种奉献精神的同时,也不要让“冷板凳”板凳坐穿,寒了他们的心。过去,我国人才评价标准缺乏科学分类,对不同岗位人才“一把尺子量到底”,一定程度地导致边缘部门的人才相比较核心部门的人才在选用上劣势明显,以至于“冷板凳”越坐越冷,对人才正向激励作用不足。改变这一现状要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机制,评价人才时,根据人才的职业、岗位、层次不同,全面准确反映被评价对象的状况。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评价人才不光看他干了什么,更要看他干成了什么,根据实际合理设置和使用评价指标,克服唯资历、唯学历等倾向,解决评价标准“一刀切”的问题,让“冷板凳”有坐出热度的机会。

  当身处“冷板凳”时也不要气馁。无论身处何岗位,人才都要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精神,摆正心态,正确面对,“冷板凳”坐上之后,心不能冷,热情不能减退,以“宁静以致远,淡泊以明志”之心,坦然面对困境。力戒浮躁之气。越是等不起、越要坐得住,越是慢不得、越要沉住气。成功需要锐意进取,也离不开沉潜积淀。“冷板凳”相应关注低、出头露面机会少,有更多时间静下心来搞研究,做实事。真正的人才会把“冷板凳”当作锤炼意志、施展抱负的舞台。不急、不燥、不消极等待,深入基层,踏实研究,以百姓为师、以生活为师,查找不足、埋头苦干,补足精神和能力上的“钙”。把“冷”活做实、“冷”事做热、“冷”门做火,积蓄综合实力、练就看家本领、保持奋发态势。只要持之以恒,“冷板凳”终会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