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人才理论 > 人才论坛 >

爱才不能沽名钓誉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9-05-31 浏览次数: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子张听说鲁哀公很爱才,便想拜见他,结果足足等了七天也没有得到接待。子张便对鲁哀公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君之好士也,有似叶公子高之好龙也。晋国的赵简子与船工古乘的一段对话,也反映了“真爱才”与“假爱才”的区别。一天,赵简子在西河游玩,感叹道:我身为国君,为什么得不到一位有才华的贤士呢?船夫古乘却说出了一句让赵简子很没面子的大实话:金银财宝并没有长腿,却聚集到大王的身边,那是因为大王喜欢的缘故;长着双腿的贤士不愿到大王这里来,是因为大王不喜欢他们。古乘一句话便揭穿了赵简子其实根本“不好贤”的老底,言下之意是说,大王嘴上虽然说的是喜欢“才”,其实真正喜欢的是“财”。
 
求才,最重要的是真诚,是真心实意地渴求人才,而不是以“爱才”之名沽名钓誉。应该说,无论是“叶公好龙”,还是“赵简子好贤”,都涉及“知”“行”关系的问题。明朝心学集大成者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的思想,认为“知”包含“行”,“行”体现“知”,“行”中有“知”在,因而“知”与“行”是合一的,不能人为地将二者分割开来。叶公嘴上说喜欢龙,真龙来了又怕得要死;赵简子嘴上说好贤才,实际上好钱财。从“知”上来讲,他们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但他们的“行”却与他们的“知”背道而驰,是一种典型的“知”“行”不“合一”的情况,因而也不可能让人才真心实意地归附而来。
 
现实工作中,绝大多数领导干部爱惜人才,但真正用实际行动尊重人才、唯才是用却不容易。在重才爱才方面,少数领导干部就像“叶公好龙”“赵简子好贤”,表面上爱才,实际上只是以爱才之名行沽名钓誉之实。这种嘴上爱才、心中无才的行为,不仅不能起到发现人才、集聚人才的作用,反而可能埋没人才。正如船夫古乘所说,领导者喜欢什么样的东西,什么样的东西就会汇聚而来。领导者爱贤才,贤才即至;领导者爱庸才,庸才即来;领导者爱奴才,那么百依百顺、投其所好者就会聚集到身边;领导者爱奸才,那么阿谀奉承、阳奉阴违之人就会乘势而上。如果领导者不爱贤才,偏偏爱庸才、奴才、奸才,那么真正的人才想要脱颖而出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