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更多优秀人才吸引到制造业中来
据前不久召开的辽宁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在职技术工人总量483万人,占辽宁总人口的11%,其中高技能人才100.7万人。这是壮大装备制造业、发展实体经济、扎实推进振兴发展的可靠保证。此外,我省选手连续十年蝉联全国“振兴杯”青年技工竞赛冠军。在去年年底,我省3位技术工人荣获中华技能大奖,占到了获奖总数的1/10,辽宁技术工人的深厚底蕴可见一斑。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对于制造业而言,最关键、最积极的因素也是人才。近年来,我省制造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但另一方面,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的现象同时存在。现实中,初级工多、高级工少,传统型技工多、现代型技工少,单一型技工多、复合型技工少,短训速成的技工多、系统培养的技工少,一些绝活绝技甚至出现断档。一方面是用人单位求贤若渴、人才难求,另一方面是技工找活不易、就业“压力山大”,制造业人才调结构、提素质的任务十分紧迫。
技术工人才尤其是高级技术人才严重不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就业观念存在问题。很多学生和家长的就业观仍没有形成正确统一的认识,即使很多学生有心选择职业教育,想学一技之长,也往往被家长视为“没出息”。在一些家长的固有观念中,读书就是要光宗耀祖、出人头地,而如果自己的孩子读书仅仅限于学一门技术,谋一份职业维持生计,就不那么理想。
再者,制造业生产一线职工的收入水平和职业声望整体而言相对不高,导致行业吸引力不强。现在,一些企业因急需而开出高薪,然而技工的整体待遇还是偏低,比管理人员低出数个档次。即使在某个领域里属于紧缺型技工人才,许多从业者仍然缺乏职业安全感,技术工人的成长成才通道还是让年轻人及其家长有所担忧。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的今天,某项特定的技能也许今年还是企业急需,明年却可能被淘汰或由新工种替代。所以,一提到职业教育,往往评价不高。
制造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核心在于创新,创新的关键在于人才,只有把优秀的人才吸引到制造业中来,制造业的发展才有希望。要从根本上破解“技工荒”,我们必须从文化、教育、就业保障等多个角度,营造重视技能、尊重技工的社会氛围。在提高技工人才收入的同时,更要注意消除其成长路上的瓶颈,让年轻人看到当技工也可以有尊严地生活,看得到事业前途和人生希望。点亮蓝领的职业荣光,我们才能在制造强省的路上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