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次人才培养需要体制创新——访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葛剑平(图)
今年46岁的葛剑平,在平均年龄55.3岁的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绝对称得上年轻人。也许是新岗位的神圣和责任,让葛剑平显得很沉稳:“我会认真履行参政议政的职责,对教育、文化、科技等熟悉的领域提出积极的建议。”
从1987年登上东北林业大学的讲台,到2006年成为北京师范大学的副校长,葛剑平在高校工作已经20余年,亲历了我国高校改革的几个关键阶段,对于今后的发展之路,他颇有心得和独到见解:高校改革应该走基于内涵的外延之路。“改革不能总围着校园内部转,课教得再好、再认真,脱离社会发展与经济实际,又有何用?”葛剑平说,回顾“十五”走过的路,高等教育曾努力加强与社会、行业的紧密结合,形成了具有代表性的发展模式,但目前一些体制性障碍仍严重制约着高层次人才培养,还不能适应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让葛剑平感受最深的是,“学”、“研”、“产”的分离体制是制约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瓶颈。企业为技术创新中心,高校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中心,研究院所为科学创新的中心,三者相互独立,联系不够紧密,“我有时请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来学校讲课,他们都有担心,怕自己单位知道了不高兴!”
“这三条线能不能整合起来?不是三者简单合作,而是建立确保与社会经济接轨的创新型人才迅速成长的连通体制。”葛剑平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他认为,政府要创造性地制定战略规划和重大政策,加大投入力度,通过制定优惠政策,疏通“学研产”结合通道。如对参与创业人才培养、接纳学生实习的单位,由政府提供专项津贴、建立基金、提供政策性无息贷款,来建设以“学产”结合为重点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创业实训平台;鼓励重点院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博士生和博士后复合应用型人才,疏通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学研”结合通道;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源通过投资、参股等多种合作方式,与高校共同组建以资产或技术为纽带的科技研发实体,面向社会、政府和企业,以市场机制承担各种委托与服务。
葛剑平带着这样的理想,也在积极尝试。他联系了很多大型生物医药公司,让自己的学生去实习,了解生物技术的最新趋势,他希望走出校门的学生“不只是简单地会写文章,而是推动国家发展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