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委员热议构筑“中国制造”人才高地
构筑“中国制造”人才高地——全国政协委员热议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徐芹珍是广东佛山市邮电技工学校的一名教师,在收看温家宝总理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她格外关注有关职业教育的部分:“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深化职业教育管理、办学、投入等体制改革,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徐芹珍说,现在学校的贫困生都有了补助,职业教育成了“面向人人的教育”,这让她感到很欣慰。但徐芹珍和广大职教工作者更关注的是,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为职业教育发展提出的新目标、新任务,如何能得到贯彻落实?这两天来,全国政协委员纷纷为职业教育改革发展建言献策。
行业引领职教发展的地位亟须确立
满足行业产业发展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真正实现以就业为导向,是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但是,受过去政府机构改革的影响,行业参与职业教育的管理职能在体制上被削弱,并引发了职业教育发展中的新问题:产业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出现失衡。”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上海湘江实业公司董事长马国湘指出。
马国湘委员说,近年来因为教育管理职能的变化,专门人才分级分类的配置已经出现严重倒挂。例如,化工类专业点本科1252个、高职606个、中专472个,造成目前在校生比例为60∶18∶22。建材类硅酸盐材料中职专业点,从10年前的46个减少到不足20个。
“除了结构调整的失衡,产业升级和教学目标的调整也出现了分离。”马国湘委员回忆说,20世纪90年代,化工和建材职业教育在行业职教管理部门的统领下,对新工艺生产线从企业采集了生产参数,然后组织院校及行业资源研发了化工生产线仿真教培系统,成为企业十分关注的职业教育及培训亮点。“现代教学手段的开发与更新教学资源的过程,都需要人财物的投入,但目前行业协会的现状无法兑现。”马国湘委员说,随着产业升级和产业链的延伸,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技术、企业管理模式无疑是改革发展职业教育的新源泉,而教育资源的开发需要行业的有效参与。
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来说,也出现了与产业需求脱节的现象。马国湘委员说,从全国范围来看,已经出现不同行业类型的学校从专业到课程结构,甚至院校名称的趋同化。教育和劳动部门公布的紧缺专业和高技能人才缺少一定的科学依据,但这恰恰成为各类院校追逐的目标。
“上述情况都说明,行业引领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地位亟须确立。”马国湘委员建议,建立行业参与职业教育质量管理的机制。发展职业教育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质量监控。在现行的职教管理体制下,我国可以建立有行业职教专家参与的国家层面职教质量管理委员会,在教育部的领导下主要对省市级行业职业教学和培训标准、国家级精品课程进行认定,使其上升为国家级教学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