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人才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政策法规 > 政策导读 >

关于职业教育改革发展重在行业参与的提案

返回 信息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日期:2018-08-20 浏览次数:

 

    缺乏行业企业参与引领的职业教育就像盲人摸象,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需求,导致人才培养的极大浪费。
    目前,在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中,因为缺乏行业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机制,许多行业还没有技能人才的岗位标准和人才的体系标准,学校的教学体系缺少依据。有些行业只有单一的技术标准,有的甚至连技术标准都不成系统,职业学校在教学改革中只能自己调查摸索,将技术标准与教育标准结合,构建出岗位能力体系作为开发课程体系的依据,进而开发适合岗位需要的教学课程,没有建立起适合行业需要的岗位能力体系、教学体系和评价体系,造成目前职业教育教学与行业、企业实际脱离的状况。
    调查显示,由于行业企业与职业教育紧密结合的运行机制尚未建立,现在的校企结合仍是个别行为,推行起来成本高、效率低。发展职业教育,行业应该负起引领职教发展的责任,在制定职业标准、岗位能力标准、形成各行业的国家职业资格体系上,为职业教育提出办学依据。因为最先进的行业用人标准和现代工艺生产线都在行业内部掌握,最先进的设备都在企业运行,如果不能与职业院校结合,学校盲人摸象般培养的人才很难适应企业的需求也就不足为奇。更严重的是,职业院校的学生学习技能是在特定的年龄段,错过了这个时期再学习就很难掌握,由此造成教育资源的浪费让人惋惜。
    以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的做法为例,看行业如何在职教发展中起引领作用:
    近年来,中国化工教育协会从全行业发展的高度预测人才需求,加强对化工行业职业院校办学方向、办学机制和持续发展的指导,对化工职业教育的发展起到了宏观引导、切实服务的作用。
    日前,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牵头举办了2006年全国石油与化工职业院校学生化工技能大赛,观摩比赛或提供赞助的企业达30余家。不少校长认为,此举促进了企业与职业院校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提升了化工类职教在行业内的影响力。
     1.依据化工行业现状与发展趋势,引导学校人才培养。
    职业教育落实“以就业为导向”,需要对国家经济建设背景、行业发展趋势以及区域产业结构有相应的研究与把握。离开行业谈就业,人才培养便缺乏科学的依据,必须发挥行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协调与服务功能。
    针对目前不少职业学校对人才需求缺乏调查研究,专业设置缺乏宏观指导,办学指导思想不明确,培养目标缺乏准确定位的状况,化工教育协会在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后提出:根据国家工行业分类标准,在制造业所包括的30个行业中,化学业占有其中的7个行业 (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化学纤维制造业、塑料制造业、橡胶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等),国内市场需求旺盛。而且,由于大量国外资本和民营资本进入我国的石油和化工领域,为我国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今后5至10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仍处于迅速发展的上升阶段。
    根据化工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化工教育协会建议:职业学校能够瞄准新兴产业建设专业,始终站在行业发展的最前沿。以广州为例,该市目前已将石油化工业确定为全市三大支柱产业之一。为此,市政府有关部门正在推出特殊政策措施,以培养一大批这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职业学校在行业协会引领下,主动适应行业发展的需求,改革专业设置,抓住发展机遇。
    2.根据行业和企业需要指导学校确立办学机制,开展校企合作。
    目前,我国石油和化工民营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规模不断扩大。据统计,全国经省级以上政府批准设立的各类化工园区已近60个。大批国外石油和化工企业纷纷进驻园区。面对这种变化,为使化工职教的教学内容紧密结合生产实际,解决“双师型”教师缺乏和实习实训条件不足的困难,化工教育协会大力倡导集团式办学。江苏省就成立了有化工类职业技术学院、职教中心与化工企业共54家理事单位的“江苏省现代化工职教集团”,实行校企共同制订教学计划,集团内中、高职教学体系贯通,既避免重复教学,又能够准确地建立中、高职教学接口和能力与岗位接口;学校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转化科研成果,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训场所及资金,并优先挑选毕业生;教师与工程师建立了互访机制,解决了兼职教师问题;集团还将开展群体式对外交流,提高国际合作办学的效益。
    事实上,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密不可分的,二者是一个共生共荣体。职业教育为行业、企业提供人才和技术,为企业发展注入活力;企业的发展会促进人才的需求,会促进职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因而,要取得双赢的局面。二者必须高度融合。
    3.顺应办学目标确立科研内容,帮学校提升发展能力。
    职业教育为经济建设服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养经济建设急需的技能型人才;二是服务相关行业发展生产。化工教育协会在研究了国外发达国家化工专业建设的实际后,得出了对我国化工专业发展趋势的启示:化工专业的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越来越广泛,导致专业界限更加淡化,文、理、工、商、管之间知识相互渗透,已成为国际化的趋势。
    根据国家经济建设、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对专门人才知识、能力的总体要求,化工教育协会以就业为导向,提出人才知识结构和技能结构必须适应经济结构变化和升级,要求对专业建设、课程结构、人才素质、知识结构和技能训练重新审视并作出超前的调整,以培养既能为区域经济服务、又有国际化特色的复合型人才。
    近年来,在化工行业协会的组织下,全国有近40所化工职业院校通力合作,深入全国几百家国有及非国有企业,调查后完成的有关课题研究,促进了传统的化工专业从课程设置到教学内容的更新变革,促进了专业本身的改造创新。他们据此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化工专业建设的趋势:科技含量高的部分专业要向生物延伸,向环境延伸,向新材料延伸,向电子信息化延伸,并与发展循环经济相适应的新兴产业链衔接。
    学习借鉴先进国家的经验,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呼唤确立“企业、行业引领职业教育发展的主体地位”。
    综观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多元化趋势,呈现出多种模式,但其共同的特点在于:政府和企业、行业的“两个主导作用”互相融合。事实上,职业教育的主体地位是发挥“两个主导作用”的基础,现在的问题是:我国企业、行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主体地位的缺失”,至今的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仍停留在“鼓励”或“倡导”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发展的“一般性号召”要求上。
    为此,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呼唤“企业、行业主体地位”,不仅是职业教育体制改革“不可回避的命题”,更是职业教育发展“本质内涵的具体体现”。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许多地方纷纷进行所谓的“职业教育办学体制改革”,将企业、行业所办的职业学校和培训职能收归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团体管理和实施,其带来的“严重后果”和“沉重代价”便是:
    ——技能型人才数量和质量“匮乏”;
    ——学校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与劳动力市场“脱节”;
    ——毕业生缺乏“就业竞争力”;
    ——教师没有实践经验,专业化发展遇到“瓶颈”;
    ----职业教育课程设置“愈趋普通教育化”,丧失职业教育特色;
    如果说,企业、行业从前所办的职业学校留有“计划经济的烙印”,那么,现今职业教育呼唤“企业主体地位”,则更多是顺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企业、行业主体地位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办学,而现在无论是功能或是作用范围更为广泛。
    企业在职业教育发展中的“主体地位”其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
    1.企业、行业的需求和预测,有助于制定职业教育和培训规划,提升职业教育应对劳动市场变化的适应能力;
    2.企业、行业在开发制定本行业特有工种职业资格标准,开展职业技能鉴定和颁发证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话语权”;
    3.企业、行业在参与国家对职业学校和培训机构的教学评估和相关管理工作方面,赋有“雇主”和“劳动力市场裁判或鉴定师”的“双重身份”;
    4.企业、行业在培训员工和实施继续教育的过程中,一方面提升了本行业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又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奠定了基础;
    5.在培养技能型人才、促进就业和再就业、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升毕业生和受训者的“就业竞争力”方面,企业、行业不仅提供顶岗实习、工学交替的机会、基本条件,而且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提供了规划思路。
       澳大利亚的成功经验业已验证,行业、企业在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中的“主体地位”,其贡献就是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品牌地位和为质量提供保障。具体做法包括:通过9个行业技能委员会开发“培训包”,建立质量保障体系,开发职业教育与培训项目。 重庆市就借鉴澳大利亚的经验,推进全市职业教育课程、教材和教学方法改革,探索出了“进行行业调研——制定能力标准——设计课程方案——开发教学材料——组织实施教学——评估认证课程”的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程序和经验,先后制定了485个岗位职业能力标准,开发了 78套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材料,并推广到市内的53所学校,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马国湘,全国政协委员、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2009年全国两会“提案”。